热点一: 后福岛时代核电发展趋势
相比往届,此次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核电行业高峰论坛所处的背景大不相同。
今年3月11日,强震引起的海啸,致使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此后的一段时间,一些国家的民众对本国发展核电的态度发生转变。在国内,国务院在福岛核事故后不久做出四项决定,并组织检查组对在运和在建核电站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对新核电项目的审批也暂时停止。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的核电项目审批可能要延至明年下半年。
一系列情形都似乎表明,国内外发展核电的“热度”正在衰退,这也成为本届论坛上讨论的热点。
核电的安全可靠性将不断提升
福岛核事故使民众对核电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但出席论坛的核电专家对核电的安全性信心满满。
中电投核电部顾问俞卓平在发言中表示,一直以来,我国核电发展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有着良好的建设和运行记录。据介绍,我国全部核电机组运行水平均在国际中上水平,也没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中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
我国在核电技术上也同样保持着先进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目前我国建造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站,吸取了世界上先进的建造运行经验反馈,基本水平在全世界二代核电里是最高的。同时,我们又引进了三代核电技术,三代核电建成以后,我国的核电技术将是站在世界前列的。”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为了固守这条防线,前段时间我国开展的核电站全面检查,势必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核电的安全运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据叶奇蓁院士介绍,针对导致福岛核事故的原因,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应对措施。“我们在应急电源方面,除了主电源外,还考虑了应急电源,同时配备应急柴油机和临时柴油机,并准备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移动柴油机,以便事故时为核电站提供电力供应。”
中国不会放弃核电
中国作为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规划发展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是否会因福岛核事故而改变对发展核能的态度,也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焦点。
福岛核事故在日本造成了全国电力危机,致使该国出现了严重“电荒”。俞卓平表示,“日本经历福岛核事故打击后,更加认识到核电在日本能源领域的地位,以及核电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也面临着“电荒”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论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不会放弃核电。
论坛上,俞卓平对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作出三点预测:一是核电作为大规模和平利用核能的取向不会改变,二是核电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属性不会改变,三是核电带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位不会改变。对于核电未来的发展,叶奇蓁院士用“中国必须发展核电,我们应该对未来核电发展充满信心”这句话结束了他的发言。
热点二: 中国铀矿资源保障策略与发展趋势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在找矿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争取全国铀矿产能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李友良处长在作《中国铀矿资源保障策略与发展趋势》主题发言时表示。
李友良的发言被排在叶奇蓁院士之后,是论坛第二个发言者。从发言顺序或许可以看出,论坛主办方和代表们对此主题的强烈兴趣。
事实正是如此,核电的发展离不开铀矿资源的保障。此前一段时间,“铀资源瓶颈论”、“中国是贫铀国”的议论一度不绝于耳。那么,我国铀资源是否能有力支撑核电的发展?
天然铀生产格局或将改变
如果按照我国此前的核电发展规划,至2015年,国内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500万千瓦,至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
与2500万千瓦和4000万千瓦相对应的数字是,2015年当年国内需要消耗天然铀5050吨,2020年当年需要消耗天然铀7675吨。“当年消耗量是这么多,而当年需要提供的天然铀吨数实际会比消耗量要大。”李友良说。
对于我国天然铀供需矛盾,李友良也是直言不讳,“国内天然铀增长速度落后于国内核电的发展速度。”但是,这并不表示天然铀供给无法满足核电发展的需要。2009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红皮书公布我国铀矿探明储量为17万吨。
目前,我国有伊犁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吐哈盆地这5大铀矿资源基地。通过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系统开展成矿远景区带铀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实施铀矿地勘信息化工程和铀矿地质科技创新计划,“最近10年来,北方沉积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开发取得较大进展,迎来了国内铀矿资源开发的新曙光,这将改变天然铀生产格局。”李友良表示。
内外结合的铀供应保障体系
我国的天然铀保障策略,是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天然铀供应保障体系。
铀资源归根结底是一种战略资源,对此,首要是立足国内,不断增加国内天然铀产能。
对于国内铀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李友良表示,要进一步加大铀矿地勘投入,落实相当数量可供开采的资源储量,保证有一定规模的铀采冶生产能力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有序推进找矿工作;优化国内天然铀生产区域性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机制,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等,使产业发展进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球铀资源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除了立足国内,推进“走出去”铀矿资源战略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通过做好全球规划布局稳步推进实施,把握经济周期带来的市场机会,建立多元化天然铀国际贸易渠道等,建立起内外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有效补充、确保安全的铀资源供应保障体系,我国核电发展将更有底气。
热点三: 公众的核电科普和宣传教育
一边是日本民众的有序撤离,另一边是国内掀起的“抢盐风波”,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和国内民众的反应可谓对比鲜明。
两种不同的状态,反映出的是两国民众对核知识的了解程度。而更深层次的,是两国开展核科普和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核电科普宣传教育,对已建核电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对新建核电项目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对核电大发展起着摇旗呐喊的作用。”浙江省海盐核电城办公室主任徐浏华在发言时说。这位来自海盐的官员,有着丰富的核电科普宣传实践经验。
“20多年来,海盐县民众对核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转变。”徐浏华说,一是从担心到放心的转变,二是从避核到亲核的转变,三是从有压力到有动力的转变。
这些转变背后,凝聚的是海盐县所做的巨大工作。多年来,海盐县对15598户、55915人进行了普遍和多次培训,培训核应急骨干队伍2515人次、中小学生32822人次,上街接受社会公众咨询服务8846人次,组织或参与了各种综合性演习、演练10次。
对于核科普和宣传,海盐县认为,要的不仅仅是规模,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接受、认同。对此,徐浏华认为,核电科普宣传要用科学知识说理,用现实数据说话,用现场感知释疑。
一方面,海盐县将核电科普纳入全县科普规划,编印各种类读本、问答;一方面,海盐县更注重利用民众喜闻乐见和更直观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教育。《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是海盐人,海盐民众对“三毛”的感情很深,海盐县就制作了《三毛游核电》科普动漫片进行播放。
海盐的科普宣传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徐浏华感觉仍然不够。2010年,浙江省与中核集团决定在海盐共建“中国核电城”, 海盐县立即开始了“核电总动员”。
此后,海盐县还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让公众零距离接触核电,将核电应急教育纳入教育计划,编制教材,以中国核电城教育科研基地为抓手开展公众宣传。
化解“恐核拒核”情绪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徐浏华希望,通过核电科普知识的宣传,促进公众对核电基本常识的了解,消除辐射恐惧心理,以免“抢盐”这样的闹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