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机场集团信息化的主体包括乌鲁木齐机场及支线间的候机楼、跑道等空管设施。机场集团信息化涵盖了全疆所有相关业务,目前这部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新疆机场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航站楼内的信息化。
乌鲁木齐机场目前拥有3个航站楼,从万余平方米的T1到10余万平方米T3,建设时间跨度近30年。2009年,T3航站楼正式启用,信息化已经覆盖了所有的生产系统。在“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机场还计划完成T4航站楼的建设。
在各航站楼,信息中心机房为相关部门提供生产信息服务,同时为旅客提供航班信息等。在新疆机场集团公司中,这些信息中心由航务信息部统一负责建设和运维管理。
随着民航业的发展,航班量的增加,信息量对主管方的决策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来去航站楼转一圈就能了解“大概运行状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为了给生产决策层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信息中心“生产业务部门”的意义变得更为突出了。新疆机场集团公司航务信息部通信主管章凯表示,信息中心除了关系到机场生产运行本身外,还与民航安全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密切相关。
更高的供电要求
在新疆机场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很早即获得了重视。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关键电源和制冷的问题则是信息中心建设中被重点关照的对象。
在关键电源方面,航务信息部最早与原梅兰日兰(现施耐德电气旗下APC的产品系列之一)接触、合作,尤其是在对电源质量要求很高的空管系统。而空管系统也是目前机场应用UPS电源等供配电设备最多的系统。章凯介绍说,目前在空管系统中,航务信息部一般在考虑电源设备时首先会考虑APC品牌,这源于多年合作历史中建立起的了解与信任。
有趣的是,乌鲁木齐机场前期的信息中心机房电源设备相对支线机场“级别”要低一些。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乌鲁木齐机场电力环境非常好,为一类供电;二是支线机场供电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对电源设备的要求相对更高。
此前航站楼的数据中心由航站楼的保障部门负责供配电保障,航务信息部只需要提容量需求。在2008年后,航务信息部围绕供电安全开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据中心脱离航站楼系统后,其覆盖的业务除原有业务外,开始面向机场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了机场集团的OA、财务以及收费管理等系统业务等,都被纳入其中。

制定应急预案
此时恰逢伊宁支线机场改扩建完毕,扩建中信息中心用新的APC产品替换下了两台原梅兰日兰品牌的UPS。而在调试完成后,航务信息部将这两台设备作为了备份使用,并于2011年启用。
这一独立的信息中心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涵盖了办公区和约300平方米的机房区域。其中,机房电源由航站楼内系统供电,同时使用UPS作为后备支持。
章凯表示,信息中心对电源的要求很高,“和银行或者运营商对数据中心的要求是类似的,该信息中心运行的设备包括了数据库和核心交换设备,业务则覆盖了航站楼和机场集团的生产与办公。”
信息中心建成后,航务信息部针对UPS设备制定了一套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并进行了一次应急演练。“虽然UPS只是一个备用手段,但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高的。”章凯说。
灵活是重点
每个数据中心都有自己对供配电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甚至会受到人员配置的影响。章凯介绍说,机场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有负责系统应用和基础设施的,但都基于弱电。在UPS和空调方面不太可能专门配备人员,这就要求设备的操作一定要简单、直观。正常情况下只要依靠监控提示进行维护即可。“强电开关不敢碰,用鼠标点选就容易多了。”章凯说。
除了在智能管理等方面有要求外,该信息中心因为其综合性数据中心的特点,对关键电源与制冷的灵活性要求也较有“个性”。
章凯认为,单一的磁盘整列或者服务器机房供配电比较均匀,规划定好后不需要变动。而综合性机房部分设备可能连位置都需要调整,再牵扯到未来的扩容等问题,想一次性把机房设定到完美的形态,并保持多年不变不太现实。因此,“供配电系统要求灵活性强,而APC的模块化系统就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告别舒适空调
航务信息部除负责乌鲁木齐机场的信息化建设外,还要对支线机场的信息化提供行业指导。在这之前,电源部分通常由基建部门负责,但“此前他们对数据中心关键电源与制冷的价值认识并不深”,章凯回忆说,以前说需要空调,基建部门会去考虑选择安装立式或者挂式空调。
而从2008年后,这种情况得以改善。凡支线机场建设,航务信息部都会派出行业指导对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目前,包括吐鲁番等支线机场,已经不再存在民用舒适空调为机房制冷的情况了。“对关键电源产品,我们都建议用APC的产品。”章凯说,未来,希望能将支线机场的信息统一集中到乌鲁木齐进行整合、共享,以此更好地为机场的运营提供支持,“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