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用核技术跻身于世界五大国之列,并拥有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早于印度、韩国、日本等国,这归功于一以贯之的国家意志和举国体制,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是聪明、智慧、勤劳和富有爱国心的,有能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核工业是如此,航天领域、新能源领域的成就也是如此。遗憾的是我国民用核技术发展却步履蹒跚,远没有军用核技术的成就显著。在我国已爆炸原子弹的上世纪60年代,韩国尚没有原子能工业,而如今韩国已运转21个核电反应堆,日本运行54个,我国至今只有14个。韩国自主开发了140万千瓦的核电技术,并获得了阿联酋的订单,而我国核电至今尚未摆脱万国牌的阴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究其原因是在决策发展核电问题上政策摇摆,没有形成国家意志,也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上世纪60年代工程物理专业、核技术专业是年轻人向往的学科,门坎也较高,能进入这一专业学习是光荣而自豪的事情,因此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而由于民用核技术发展不快,到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核专业成了冷门学科,金融、MBA等成了热门。这一现象在“十一五”期间有所改观,为了给快速发展的核电行业培养人才,上海交大等院校批准数百名大学工科二年级学生自愿转为核专业。由于核领域需要大量人才,并且就业前景乐观,一时间与核电有关的专业又成了热门学科。由于“十一五”期间核电发展速度加快,也使一批年轻人挑起了重担,在研发、设计、建造、设备制造领域走上关键岗位。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打击了发展核电的信心,各种弃核言论抬头,这种情绪也动摇了青年学子投身核电事业的热情,长此下去将影响我国核学科的持续发展。
此外,我国核技术领域仍存在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解决。例如后处理,虽然我们有了一个后处理厂,但规模较小,装备水平也有待提高。对乏燃料的后处理不仅是解决放射性废料的问题,应看作是有待开发的铀矿。另外,从铀矿的勘探、开采、浓缩到核设备国产化、核技术标准制定,核安全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就拿核电站用的核级泵阀来说,数量规格很多,约占设备费用的一半,虽然近些年泵阀的国产化成绩显著,但仍有相当部分要靠进口。(本文根据张国宝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