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国网湖南电力强化山火监测和联防联控,加强线路周边火点卫星监测,布控火灾防控网络联系和线路特巡。
远景和港大将把可再生能源、ai能碳管理系统、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评价平台和数据库、碳卫星监测、零碳园区等前沿技术融入到城市规划、更新、运营和管理,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样板,推动政策创新和技术应用。
依托卫星监测和视频监测装置,今年以来,云南电网公司主动发布山火预警915处,发现输电走廊附近火情875处,准确率90%以上。...从人工盯屏幕到系统自动“找茬”在云南电网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多源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影像每10分钟刷新一次,对全省山火动态进行实时监测,1.5万套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直播”输电通道走廊,摄像头每天传回100多万张可见光
该公司充分利用在线监测、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发挥生产管控平台“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并通过生产管控平台发布主变压器负载告警信息,督促所属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到2024年底,视频监控火点处理率不低于85%,卫星监测禁烧区秸秆焚烧火点数同比下降10%。(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因地制宜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同时,该公司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收集掌握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全面排查安全风险,对已发现的1026处隐患点逐一制订预控措施;加强预警预测,开展骨干网架和重要输电通道雷达卫星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此外,山西电力还进一步规范输电通道山火信息报送流程,分别针对卫星监测火点、监拍火情告警、巡视发现火情,规范省市两级生产管控中心、各单位输电监控中心(班)、县公司山火信息报送流程,确保山火告警信息准确传递
北极星输配电网了解到,国网湖南电力自主研发电网山火密度预测、多源卫星火点广域监测等技术,深入构建“山火预测+卫星监测+直升机/无人机灭火”的立体化防山火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输电线路山火高发期灭火力量提前部署
近年来,公司成立生产管控中心,闭环应用卫星监测、无人机自主巡检、专群结合的‘集中监控+立体巡检’模式,极大提升了输电通道运行状态的感知和管控水平,保障了输电通道突发性、偶发性隐患的有效预警和超前防控。”
在网络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监测的协同,在全国范围实现卫星遥感2米级季度监测,重点区域实现亚米级监测;航空遥感作为卫星监测的补充,开展现场核实和参数验证;地面监测以开展遥感验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监测为主
该项目成果将广域卫星监测火情识别准确率由65%提升至85%,烟火图像识别准确率由85%提升至94.5%,提升了输电线路环境山火监测水平和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了解,“输电线路环境山火成因机理分析与火情多维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究历时5年,在输电线路环境山火机理研究、广域火情监测、线路走廊系列监测装置与终端研制、山火监测联动策略制订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发了输电线路环境山火监测与处置综合化平台
项目成果将广域卫星监测识别准确率由65%提升至85%,将烟火图像识别准确率由85%提升至94.5%,有效提升了输电线路环境山火监测水平和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研究历时5年,在输电线路环境山火机理、广域火情监测、线路走廊系列监测装置与终端、山火监测联动策略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发出输电环境山火监测与处置综合化平台,并实现工程应用。
国网湖南电力扛牢保电责任,依托“山火预测+卫星监测+直升机灭火”的立体化防山火技术体系,优化开展防山火部署。...“卫星监测到500千伏红民线附近发生山火,严重威胁线路运行,直升机立即起飞灭火。”10月26日,国网湖南防灾减灾中心防山火应急指挥部向直升机灭火小队下达指令。
特高压“湖州廊道”卫星监测应用由湖州供电公司自主研发,于今年5月初开始上线试运行。...7月1日,在国网浙江湖州供电公司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中心,监测人员焦晓鹏通过特高压“湖州廊道”卫星监测应用,发现附近新建了大棚,并及时通知特高压运维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查处理。
国网浙江电力设备部专责周啸宇介绍,为防控台风天气下特高压输电通道附近的易飘浮物风险,国网浙江电力打造“半小时运维保障圈”,新上线特高压密集通道卫星监测系统。...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深入开展隐患整治,在特高压密集通道加装线路避雷器500余支,完成锦苏线、复奉线12基塔防冰防风补强改造,综合运用卫星监测和激光扫描等技术,对通道两侧易飘浮物隐患实施“1000米普查”
利用碳卫星监测的难度在于精度要求很高,需要达到2.5‰,误差极小。因此,探测仪器、大气、地表等干扰对精度的影响巨大。...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基于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观测数据,发布全球碳通量数据集,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可以助力盘点各地碳收支。
《金融时报》援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的数据显示,去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至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大气中甲烷含量也创下自卫星监测以来最快上升速度。
11颗卫星监测数据,面向全网提供山火服务;8架直升机、103架固定翼无人机、7761架多旋翼无人机实现全网11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机巡覆盖率95.0%;1.83万套山火在线监测装置,覆盖部分卫星监测盲区及关键重要线路山火隐患点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大气所王婧博士强调,数据质量特别是观测精度,是制约卫星数据有效应用的瓶颈,二氧化碳的卫星监测精度需求高于0.5%,这在卫星大气成分遥感领域中是非常高的要求。
近10年,卫星监测和大气本底观测,湖北省二氧化碳年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及全球。...从2009年到2020年,湖北省大气中二氧化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省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卫星监测和大气本底观测为近10年最高,但增速在波动中逐渐趋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全国pm2.5和臭氧平均浓度较2019年分别下降8.3%和6.8%。卫星监测显示,大部分区域二氧化氮和臭氧对流层总量较2019年下降。全国大部地区酸雨污染状况持续改善。
但在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温室气体全球观测站网中,我国仅有位于青海瓦里关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以及3个区域本底站被纳入其中,2016年才陆续开展卫星监测温室气体的科学试验,目前还没有在轨运行的卫星可以业务化获取温室气体监测的资料
运用卫星监测、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置违规焚烧问题。强化责任追究,推动修订秸秆禁烧量化责任追究办法,严格落实违规火点扣款相关规定。...紧盯采暖期燃煤锅炉达标情况,充分利用自动监控、监督性监测、随机抽查等手段强化监管。
▲8月30日13时45分,风云-4号卫星监测到的美莎克。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报告(2019年)》,报告显示,我国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持续完善,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大幅提升。...自然资源部表示,2019年开展了钢铁、煤炭、船舶等去产能季度遥感监测,利用多源光学、热红外遥感影像数据,对885家钢铁企业及568 家地条钢企业的用地情况及产能情况进行了监测与分析,为有关单位全面掌握我国钢铁厂数量及产能变化情况提供了重要数据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