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提升,探索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引导碳排放指标要素优先向碳生产力强的优质项目流动。
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理,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理,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198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年发电量约359亿千瓦时,与同等容量燃煤电厂相比,1198万千瓦海上风电每年发电量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0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72万吨。...2024年,随着东莞松山湖智慧能源示范区通过评估验收,广东电网2024年度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建设工作圆满收官,8个示范区(示范项目)全部高分通过南方电网公司组织的验收,并取得“优秀”等级评价,数量全网最多
1月初,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批准,由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编制的《近零碳园区电力碳排放核算与评价》团体标准发布实施,率先在能源电力行业内定义零碳园区、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统一规范近零碳园区电力评价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绿电绿证
202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
此外,还应明确到2030年的碳排放控制目标,改建项目应明确在现有基础上的降碳目标。三、建设内容结合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内容及方案。着力挖掘污水污泥处理全流程减污降碳潜力,打通能量回收与资源循环链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适时对遴选出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开展抽查复核、绩效评价等工作。对不符合标杆要求的,及时调整退出。
依托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上海临港新区、四川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公司试点打造科研、标准、工程、产业、国际“五位一体”先行示范区;设立企业级标准专利融合发展试点,验证不同业务类型、不同技术应用领域等多维度下的标准专利融合管理机制的可行性
湖北爱宠项目负责人对此次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从项目前期的设计规划到未来25年的运维售后,天合蓝天提供了全流程的管理服务,为我们企业降本增效、隔热防冻、降低碳排放都带来更多收益,让我们毫无后顾之忧!”
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机制。深入挖掘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潜力,大力推动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按规定开展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障规划实施与生态保护要求相一致,强化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共享。...按规定开展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障规划实施与生态保护要求相一致,强化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共享。
因此,对零碳水平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碳排放情况,也需考虑碳排放管理、低碳技术应用、能源消费转型、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引领性。...制定出台园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技术规范,真实准确反映园区碳排放情况,有效支撑建设评价和考核。二是科学构建零碳评价指标和规范。
根据温室气体清单,实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太仓生态环境局等参与)(三)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53家新能源场站“入市”广东绿电交易量同比增长80%使用零碳排放的绿电是广东众多外贸企业提升全球绿色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竞争充分、交易活跃、公平有序、清洁低碳的特征凸显,电力市场在“保供应、稳价格、促消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3月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充分肯定,获“全国最好电力市场”的高度评价
重点研制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算方法,钢铁、电解铝、水泥、尿素、氢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等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在氢能方面,指出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建设,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以及相关技术装备、管理评价等标准研制,鼓励绿电—绿氢—石化、煤化工耦合技术标准预研。
2024年,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已加快建立。其中,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建设一体推进,“双碳”领域国家标准陆续出台,地方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到2025年,单位 gdp 能耗下降率达13.5%,积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4.深挖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试点研究制定区级建筑领域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深化区级碳普惠平台,推动虚拟电厂、光伏、充电桩等减排场景接入,持续拓展低碳权益场景。
12.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国家重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方法和准入水平,开展项目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分析评估新上项目对全省及所在设区市完成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影响。
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并细化制定有关方案。二是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省市两级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
积极推动建筑领域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升级改造,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50万平方米。...其中,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不高于28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5%左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本项目面向污水处理技术绿色升级与低碳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深度脱氮技术高度依赖外加有机碳源、脱氮成本高、系统运行复杂等问题,以及自养脱氮技术环境适应性差、效率低等不足,从功能材料研发、工艺调控技术研究、适配装备开发、碳排放及生态安全评价四方面突破创新
持续推动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等多试联动,创新性建立了涵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项目等多维度气候投融资统计体系,科学制定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标准,累计评价入库企业62家、项目87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整合园区涉碳数据,采用人工智能+行业的新模式,2024年底上线运行碳达峰综合能碳监测管理平台,助力园区掌握能源及碳排放动态变化,提高能碳管理水平。(二)建设碳达峰试点园区考核体系。...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全部达到国家标杆水平,部分企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总降幅达到52%,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同时形成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碳中和能力。
持续推动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等多试联动,创新性建立了涵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项目等多维度气候投融资统计体系,科学制定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标准,累计评价入库企业62家、项目87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动态管理平台,实施绿色工艺迭代升级,实现产值增幅超60%,碳排放量下降超40%,相关模式已在11家工厂陆续复制应用。...发挥好制度创新的领跑作用,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合肥高新区不断开展制度创新,先行探索实施以工业企业为管理主体的碳积分制度,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搭建园区能碳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动态核查和跟踪管理,健全能耗和碳排放底数一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