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数智控碳体系迭代杭州市能源“双碳”数智平台3.0版,推进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双控综合评价、项目碳排放评价、碳排放行业和重点企业管控、碳金融、碳普惠等应用场景开发建设,研发“ai+”
四、完善数智控碳体系迭代杭州市能源“双碳”数智平台3.0版,推进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双控综合评价、项目碳排放评价、碳排放行业和重点企业管控、碳金融、碳普惠等应用场景开发建设,研发“ai+”
》要求,加快建立以区域碳预算、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为重点的碳排放双控制度,扎实推进“6+1”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48%以上,为“十五五”高质量完成碳达峰目标打好基础
》《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要求,加快建立以区域碳预算、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为重点的碳排放双控制度,扎实推进“6+1”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48%
》《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要求,加快建立以区域碳预算、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为重点的碳排放双控制度,扎实推进“6+1”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48%
北极星能碳圈统计了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与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我国工业领域碳减排方面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杨洪明:助推零碳园区加快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高标准推动“能耗双控”,完成绿证交割248万张,淘汰落后企业301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57个,累计腾出用能66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6%以上。...加大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力度。详情如下: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一、2024年主要工作(一)紧盯目标挑大梁、作贡献,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一是着力抓政策落地见效。
“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区域碳预算、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配套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辽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吉林: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优化能源结构,推行绿色供能。
深化上海碳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绿色工厂、零碳园区。
着眼产业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绿色工厂、零碳园区建设,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二是加大绿电替代,带动铁合金、钢铁、铜、铝、锂等新型合金材料产业绿色转型,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高载能产业集聚区。
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建立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创新完善绿电市场化交易机制,有效拓展绿证应用场景,更好显化绿电价值。培育发展绿色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30%以上。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数字赋能。建立空气重污染应急处置平台,提升应急保障工作效率。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做好各类污染源全域数据整合,积极打造生态环境“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实现污染源情况可看可查可追溯。
率先在全国范围探索建立碳足迹公共服务体系,将120家绿电消纳用户纳入碳足迹数据平台,对电网运行、能耗调度等核心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为碳决策、碳考核、碳交易、碳认证提供服务。
通过算电协同释放数字活力,积极探索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支撑的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构建绿色电力和智能算力协同发展模式,形成“前端绿色供能—中端智慧运行—末端循环汇碳”的全程零碳发展格局。
近期,纵向深化发布“工业碳效码”3.0版,新增碳足迹计算等模块,为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横向拓宽“碳画像”领域,对600余座公共建筑进行碳效对标,实施公建筑节能改造15万平方米。
该中心可为政府和算力、发电、用电企业等提供清洁能源集中监控、新能源功率预测、绿电价值传导、能碳双控监测、绿色算力资源监测等服务,由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负责运营,是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
04绿证全生命周期1.建档立卡:发电企业通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完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流程。...part.2绿电、绿证的定义绿色电力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生产的的全部电量
光伏方面,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探索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加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力度,搭建园区数字化能碳平台,开展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园区试点。...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煤电行业煤炭资源减量替代取得显著成效,能源生产、新材料、海工及重装备等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长三角最大光储充一体化数字微网项目在“能碳”双控背景下,工业园区低碳转型迫在眉睫,零碳产业正成为各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最前沿。...星辰新能将携手华东新华,以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为基础,结合智慧虚拟电厂,共同打造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分布式光伏电站、微风电站、多元储能设施、充电网、综合能源交易平台等,全要素、全环节构筑高水平的零碳智慧产业园区
修订省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纳入碳排放双控有关要求;制定出台省级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全面清理现行政策中与碳排放双控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
盐城市射阳县引入江苏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时代风电海上大功率装备研发中心、中车海上风电叶片研发中心、远景“能—碳”双控管理平台,最近,江苏省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揭牌仪式在江苏省射阳县零碳产业研究院举行
海淀供电公司依托“电力看双碳双控”板块,运用“以电折能、以能测碳”算法,面向政府、园区、企业、公众四类服务主体,构建了电碳服务体系。...“后续我们可以应用工业碳效码平台实时查看碳足迹,寻求订单匹配到哪个分厂的哪台机器能耗最低等问题的最优解。”该企业副总经理夏亚祥说。
伴随能源消费革命的侧重点从抑制不合理的消费转向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其他行业化石能源消费逐步向电力消费转移,终端用能由多种能源消费形态向高度电气化转变。
尤其《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中提到:“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