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搜词 > 超导储能系统

超导储能系统

北极星电力新闻网为您提供超导储能系统相关内容,帮您快速了解超导储能系统最新动态。了解超导储能系统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北极星为您找到“超导储能系统”相关结果约11000+个
  • 双碳赛道下新型储能的发展机遇及解决方案

    10兆焦的超导储能系统。...储能产品围绕两个方向,一是面向电网,二是面向企业本身的加工制造。面向电网,就是要做友好、可靠的储能系统,其核心之一是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电子设备逐渐在增加惯量支撑相关的能力适配,助推产品升级。

    综合 北极星储能网 2023年11月08日
  • 科创板将新增储能PCS企业 山东能源集团为实控人

    此前新风光研发的“500kw 超导储能逆变器及其与电网切换系统”曾应用于中科院电工所“863”项目“超导储能系统”。目前正在进行高压级联储能产品的研发工作。

    储能变流器 北极星储能网 2021年04月01日
  • 中科院电工所张京业:短期内低温超导储能占优势 未来逐渐以高温超导储能为主

    华中科技大学在2005年和2015年分别研制了35kj和150kj的高温超导储能系统。从世界范围来看,超导储能主要还是以低温超导储能为主,高温超导储能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

    综合 北极星储能网 2019年08月08日
  • 储能技术:双向互动 平衡可靠

    超导储能是利用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特性制成的储存电能的装置。超导储能系统包括超导线圈、低温系统、功率调节系统和监控系统4大部分。

    亮报 2018年11月28日
  •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smes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研发现状,探讨smes的2个基本核心部件超导储能线圈和功率调节系统,分析基于smes的混合储能系统。...导读:超导储能系统将电磁能存储在超导储能线圈中,具有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快速进行功率补偿等优点,在提高电能品质、改善供电可靠性及提高大电网的动态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系统集成 《科技导报》 2018年03月08日
  • 高温超导储能磁体关键技术研究获进展

    超导储能系统利用高温超导体的无阻载流特性构造高稳定度磁体线圈,用以存储电磁能,通过变流器实现与电网的瞬时大功率交换,功率输送无需中间能源形式的转换,具有毫秒级响应速度、大于95%的转换效率、无限次充放电循环和高功率密度的优点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17年05月15日
  • 基于超级电容的永磁直驱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控制研究

    文献将超导储能系统连接到直流侧上,通过控制超导储能系统来平抑直流侧上的功率波动,以稳定母线电压。但是目前超导储能系统的投资运营成本太高且在设计系统时需加装冷却系统,增加了设计难度。

    风电运维 国际金融 2017年05月15日
  • 物理学的“巨人之战” 高温超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超导电缆将提高电力传输容量并大大降低传输损耗,超导变压器能够确保电能输送的安全,超导发电机能提供高效的电力供应,超导限流器以及超导储能系统将实现电网暂态故障的抑制并提高电能质量。

    保护与控制 科学大院 2017年02月04日
  • 解析动力电池新规到底传达了什么?

    前沿:超导电池(电磁)超导线圈超导储能系统( smes )是利用超导线圈将电磁能直接储存起来,需要时再将电磁能返回电网或其它负载的一种电力设施,它具有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的优点。

    车云网 2016年07月01日
  • 大规模储能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前景及现阶段的问题

    超导储能系统大致包括超导线圈、低温系统、功率调节系统和监控系统4大部分。超导材料技术开发是超导储能技术的重中之重。超导材料大致可分为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和室温超导材料。

    知乎 2015年06月17日
  • 大规模储能系统现阶段问题及在电网中的应用前景

    超导储能系统大致包括超导线圈、低温系统、功率调节系统和监控系统4大部分。超导材料技术开发是超导储能技术的重中之重。超导材料大致可分为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和室温超导材料。

    知乎 2015年06月17日
  • 国家电网公司研发高温超导储能磁体关键技术

    该项目开展高温超导复合化导体及大容量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磁体技术研究,将解决高载流复合化导体和工程化高温超导储能磁体设计等应用技术问题,还将解决结构设计、性能分析、工艺摸索、样品/模型比对和成本核算等工程化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磁体关键技术问题

    国家电网报 2014年05月23日
  • “高温超导储能磁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工艺摸索、样品/模型比对和成本核算等工程化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磁体关键技术问题。...面向工程化应用的高温超导储能磁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将开展高温超导复合化导体及大容量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磁体技术研究,解决高载流复合化导体和工程化高温超导储能磁体设计、工艺制备等应用技术,解决结构设计、性能分析

    中国储能网 2014年05月23日
  • 电力每日要闻--2014.5.21

    该项目开展高温超导复合化导体及大容量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磁体技术研究,将解决高载流复合化导体和工程化高温超导储能磁体设计等应用技术问题,还将解决结构设计、性能分析、工艺摸索、样品/模型比对和成本核算等工程化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磁体关键技术问题

    风电运维 北极星电力网 2014年05月21日
  • 电力百科:配电自动化之配电网广域保护技术

    在未来,要注重对超导设备的研发,如超导故障限流器、超导储能系统等。...、辅助系统、智能组件等二次设备。

    发电信息化 中国电力新闻网 2013年11月07日
  • 2011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

    这个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

    风电运维 科学网 2012年01月18日
  • 中国电力储能产业风向标

    这个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kw,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提高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

    风电运维 CBI易贸 供稿 2011年07月07日
  • 电线电缆技术:超导研究酝酿电力设备新突破

    不久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储能系统,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成功实现了并网功率补偿。...另外,超导储能系统的功率规模和储能规模可以做的很大,并具有系统效率高、技术较简单、没有旋转机械部分、没有动密封问题等优点。

    中国能源报 2011年06月20日
  • 中国电科院攻破第二代高温超导储能系统一系列关键技术

    中国电科院研制的高温超导储能系统是我国首个应用第一代铋系和第二代钇钡铜氧混合高温超导体构造的千焦容量高温超导储能系统,在国际上率先基于钇钡铜氧涂层导体的强场下临界电流特性,实现对铋系高温超导储能单元的扩容

    中国储能网 2011年06月02日
  • 首座超导储能变电站为新能源并网探路

    据了解,这座超导变电站采用的四项超导技术中,超导储能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并网运行的第一套高温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并网运行的高温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二台并网运行的高温超导变压器

    中国储能网 2011年05月05日
  • 国内首个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电网投运

    变电站集成了我国在超导电力技术近十年来最新、最先进的研究开发成果,是应用了包括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超导电缆等多种高温超导电力装置,采用串、并联相结合的系统结构。

    中国自动化网 2011年04月26日
  • 重大突破:世界首个配电级超导变电站并入甘肃电网

    据介绍,1mj/0.5mva超导储能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并网运行的第一套高温超导储能系统,其核心部件高温超导磁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超导变电站位于白银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运行电压等级为10.5kv,集成了1mj/0.5mva高温超导储能系统、1.5ka三相高温超导限流器、630kva高温超导变压器和75米长1.5ka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

    英大网 2011年04月20日
  • 美国能源部探索超导储能应用于电网储能

    同时超导储能系统释能速度快,能实现快速的有功、无功功率补偿,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抑制低频振荡、改善供电品质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也能应用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功率输出不稳定的系统以提高其并网性能。

    中国储能网 2011年04月01日
  • 美国超导公司在中国科学院设立奖学金

    该变电站由中科院电工所建造,站内设备包括高温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超导储能系统,高温超导变压器和高温超导电缆。这些设备全部都使用了美国超导公司的高温超导带材。

    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2011年03月31日
  • 国网高温超导储能单元构成关键技术研究

    验收委员会在实地考察了高温超导储能系统装置样机,并经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涂层导体储能系统应用研发方面所获成果属国内领先,在磁体保护、变流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该研究成果可为公司下一阶段进行高温运行、大容量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构造与试验示范运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年03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