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十年系列报道之三——创新驱动十年间,国家电投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研发投入强度从0.91%跃升至3.5%,累计建成一支1.3万人的科技研发队伍,形成央企领先的创新力量。十年间,肩负“国之大者”,锻造“国之重器”,作为同时牵头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能源央企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企业 > 正文

国家电投砥砺奋进的十年·创新驱动

2025-07-18 08:40 来源: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卢伟 孙珽耀 刘雨果

砥砺奋进的十年系列报道之三——创新驱动

十年间,国家电投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研发投入强度从0.91%跃升至3.5%,累计建成一支1.3万人的科技研发队伍,形成央企领先的创新力量。

十年间,肩负“国之大者”,锻造“国之重器”,作为同时牵头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能源央企,国家电投以系统集成、协同攻关之势,打破技术垄断、掌握关键核心。

十年间,从核能到新能源,从燃机到氢能,从光伏电池到碳捕集平台,国家电投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授权专利从2362件增加至15471件,国际专利从4件增加至88件,科技创新从“跟跑”走向“领跑”。

从蒸汽机的轰鸣声中诞生工业文明,到信息网络驱动数字时代,每一次能源科技变革,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跃升的澎湃动力。

国家电投生于改革,兴于创新。十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擎,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前沿技术与新兴模式,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一流产业建设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电投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持续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高端引领能力,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有组织科研汇聚创新合力,勇担央企使命,锻造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坚实力量。

优化体制机制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推动能源科技创新走深走实,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系统重塑与组织架构的迭代升级。十年来,国家电投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机制活力释放创新潜能,以体系重构提升科技效能,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顶层设计着手,国家电投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逐渐打通“面向产业的创新体系和基于创新体系的产业发展”的创新价值链,迭代优化形成“三级统筹、三层架构、六类主体、一个合作”(3361)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责任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组织化和协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确保科技创新“马车”顺畅运转。

在科技创新这场持久战中“双轮驱动”,国家电投持续强化资源配置和人才保障,为提升原始创新和工程转化能力提供坚实支撑。

国家电投不断探索优化科研资金保障机制,以建设一流产业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积极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扎实布局应用技术创新,紧扣生产运营、建设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锻长补短,提升效率效益,研发投入稳步提升,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此同时,国家电投科技队伍规模持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现已建成1.3万人的科技研发队伍,新兴领域人才占比、博士学历人数、海外专家数量显著提升。形成国家级研发机构6个、省部级研发平台47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个,初步建成“制度完备、链条清晰、评估有力”的创新管理机制,为科技创新筑牢制度之基、机制之盾、平台之本。

2023年初,国家电投系统性推进人才体系再规划、再优化,打造与科技体系深度匹配的“宝塔型”专家体系,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专家、领军工程师四大层级,构建“有职、有权、有责”的专业技术晋升通道,进一步释放人才创造力与组织战斗力。

锻造“国之重器”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十年间,国家电投以“国之大者”的担当锻造“国之重器”,同时牵头实施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和“重型燃气轮机”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均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国和一号”: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秉持着创新基因,在国家电投重组后的一年间,“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的研发成果“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先后通过史上最严格、最全面、最深层次的国家核安全局安全审评,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评,具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

2019年,“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开工建设;2024年9月,1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如今,“国和一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为后续批量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和”系列非能动压水堆技术也建立了我国完整的三代核电设计、建造、运维和验证体系。

“国冉一号”:重型燃气轮机从跟跑到跨越

2016年,经国家批准,确定国家电投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型燃气轮机”的实施责任单位,中国重燃负责具体实施。聚力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开启了摘取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攻坚征程。历经8年基于正向设计的研发和制造,完成了重型燃气轮机型号研制全部关键技术攻关。2024年2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并于同年实现首次点火成功与满负荷试验,标志着“重型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国冉一号”正在冉冉升起。

“国和一号”“国冉一号”是我国以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同时又带动国内上下游形成自主化现代化产业链,共同迭代升级、共铸大国重器。如,“国和一号”的研发和建设过程,就是我国现代化核电产业链锻造形成的过程,300多家国有企事业单位、200多家民营企业参研和近20家参建单位投身其中,共同努力取得了1.4万件知识产权等成果,掌握了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以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的培育,牵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跨越式发展,催生2000多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新软件。由此,“国和一号”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电纽带。

科技赋能产业迭代升级

十年来,国家电投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累计承担百余项国家与地方部署的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承担54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任务,打造国家能源用户侧储能创新研发中心等6个“十四五”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牵头超大型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等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拓展能源科技的边界与深度。

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22项成果被认定为国家能源局“首台套”;授权专利从2362件增加至15471件,国际专利从4件增加至88件……国家电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在核能、重型燃机、氢能、新能源发电、煤电、水电等主要产业领域解决了一大批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首突破”“首示范”“首平台”标志性科技成果。

新能源:构建绿色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科技的力量,让新能源产业底气更足。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这一殷切期望,为国家电投注入了强大动能。

牢记嘱托,矢志奋斗,国家电投紧抓“双碳”目标催生的战略机遇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环节集中发力攻坚,构建了绿色发展领先优势。不断探索发挥独特的场景牵引和技术优势,加速技术验证、赋能产业升级。

在光伏领域,国家电投建成了涵盖多晶硅生产、高效电池研发、设备制造到组件回收各环节的全产业创新链。建成首个国家级光储实证基地(大庆基地),规划实证实验方案640种,涵盖国内外光伏、储能行业的主流产品和技术。基于该平台收集的相关数据,国家电投已连续四年发布《光储实证蓝皮书》,向行业共享寒温带等典型气候区域光伏电站设计、设备选型、现场检测等实证实验数据。

传统能源:以数字化与低碳化推动价值重构

科技的力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国家电投围绕提升传统能源资产效率与绿色属性,系统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双轮驱动,实现老旧资产价值重构与提质增效。

2016年,国家电投启动水电智能远程运维系统研发,2020年上线试运行,先后在五强溪、近尾洲两座电厂完成部署。系统涵盖40项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70余个智能算法模块,全面赋能水电场站智能巡检与预警诊断能力。

以2023年底国家电投开始全力推行的智慧场站建设工作为契机,该系统已推广至19座水电站,并拓展至58座风电场、10余座光伏电站,累计提前发现设备隐患400余项,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保安”的智慧场站转型。

在火电领域,国家电投围绕CCUS技术构建全流程解决方案。旗下远达环保自主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燃煤烟气CO₂捕集装置,并于2022年研发出新一代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2023年,国家电投在上海长兴岛热电厂建成国内首套10万吨级、兼容燃煤与燃机烟气的CCUS示范项目,创新提出“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一体化路径,并将捕集气体用于电焊保护气,实现产业应用闭环。项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9000小时,成为国内火电行业最长周期运行的碳捕集工程。

未来产业:打造“下一代能源”技术新引擎

科技的力量,让未来产业触手可及。

国家电投锚定未来能源制高点,系统布局绿色氢基能源、绿电交通、AI+能源融合等方向,以技术创新赋能未来产业体系构建,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

氢能方面,国家电投于2016年设立氢能专业化子公司,构建“能源线+装备线”双向驱动体系。2020年,“氢腾”系列燃料电池系统正式发布,广泛应用于客车、中重卡、无人机等多场景,累计交付超2000套,运行总里程超过6000万公里。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2023年,国家电投启动建设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布局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家首批“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和战新产业“百大工程”,项目创新应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思路设计,建成行业最大规模的直流微电网制氢、碱液与PEM混合电解水制氢系统,实现大规模“电-氢-化”一体化柔性控制,有效解决氢气储运难、安全性差等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瓶颈难题,项目所产绿氨完全符合绿色认证标准,彻底贯通由新能源消纳到绿色合成氨消纳全产业链的绿色价值,为我国新能源富集地区解决消纳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方案。

眼下,国家电投首桶“绿氨”即将产出,并正式推出国家电投绿色氢基能源产业“氢洲”品牌,将以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同步加速全球化产业布局,面向重点区域,推动绿色氢基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

过去十年,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夯实技术根基到拓展产业边界,国家电投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主轴,推动能源技术体系深层变革,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图景。

国家电投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有组织科研、系统性攻关、融合化转化,持续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链组织者和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

创新,是国家电投发展的本色;科技,是国家电投奔赴未来的引擎。

时代的风口,终将属于执着奔跑的人。

十年征程未竟,光芒之路正启。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十年·创新驱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