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个商业案例:
-欧洲最大的虚拟电厂运营商Next Kraftwerke,设立于2009年,在2021年被壳牌收购。创始人Jochen Schwill在出售公司以后,成立一家名为SpotmyEnergy的家庭能源管理公司,以智能电表为入口,并响应价格信号。
-著名的奥的斯电梯创公司,创始人Elisha Otis 因为白喉症不到 50岁就去世。他发明的安全电梯让摩天大楼开始全面普及,让曼哈顿的无数地主发了大财,但自己死时却资不抵债。
在商业的世界里,技术发明者往往不是最终的价值捕获者。研究技术革新导致的权力架构的改变,引发新的产业生态变革才是关键。而绝大多数创新技术本身并不具备引发生态架构改变,影响权力格局的能力。
奥的斯还算好的,至少他留下了OTIS电梯,至今还是电梯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没有多少人记得发明“显像管电视机”的人是谁,这些人并没有从电视机的繁荣里赚到钱。
虚拟电厂就是奥的斯电梯和显像管电视机,它很重要,但是它并不会马上带来权力架构的变化,引发产业生态级的变革。
对传统电力系统来说,虚拟电厂再怎么重要,也只是最大负荷3-5%的可调节能力提供者,而且必须融入到传统电力系统中,按照电厂一样运行和交易。
欧洲也是一样的,收购Next KraftWerke的壳牌,是一家传统的油气厂商,决定了向清洁电力转型,但是它的运作模式依然是传统的,也潜入欧洲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则体系里。
从这个意义上,虚拟电厂对电力系统的创新价值,目前看是比淘宝、拼多多、微信、ChatGPT这种低1-2个数量级的。
因为淘宝、微信、ChatGPT并不在一个“传统”的体系里去改造权力结构,而是一开始就创立了一个新的体系。
慢慢到了支付这个场景,蚂蚁金服VS传统“巴塞尔协议”的金融体系,遇到的挑战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虚拟电厂一旦到220kV及以上调度,到了集中市场的交易场内,商业价值是有限的,天花板就在那里。
那么电力行业就没有“拼多多时刻”了么?
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大部分人认为互联网电商的胜负已定,淘宝、天猫、京东,加上一些小的玩家比如唯品会,他们的目标客户是“城市中产”。
拼多多的目标客户是“五环外”,用极致的价格去卷。拼多多的另一个影响是,现在很多义乌小商家竞争不过河北商家了。
现在虚拟电厂大部分的客户和玩家,都是“五环内”的。
电力的“五环外”,在10kV及以下,大量中小企业和中小园区,它们不会有什么高大上的“零碳园区”、“数智化企业”,但是在激烈竞争中,它们对能源成本和满足CBAM有需求。
在这个场域中,是不是虚拟电厂、零碳都不太重要,只要提供满足它们能够支付得起的能源服务,技术能够提升能源管理的效益即可。
这是传统玩家不愿意,也没有能力玩的。
就像淘宝玩了传统百货大楼不屑于玩的,拼多多玩了淘宝不屑于玩的。
它们可能只占整个电力消费量的10%,但是我认为这才是具有“拼多多时刻”价值的场景所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场景中,既有的“权力格局”没那么强悍,客户集中度也没那么高,甚至你可以不需要和供电公司打交道。
创业说白了就是玩别人不屑的,在泥坑里仰望星空。
创新不易,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