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OBBB)以微弱优势生效,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其核心内容在于,提前终止IRA下的部分关键清洁能源补贴,并大幅收紧对“受关注外国实体”(ForeignEntityofConcern,简称FEOC)的限制。这种政策的快速更迭,不仅正在重塑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格局,也将对

首页 > 储能 > 电动汽车 > 动力电池 > 国际 > 正文

大而美法案落地!限制中国电池企业技术授权

2025-07-08 10:25 来源:起点锂电 作者: 序淮

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OBBB) 以微弱优势生效,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

其核心内容在于,提前终止IRA下的部分关键清洁能源补贴,并大幅收紧对“受关注外国实体”(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 简称FEOC)的限制。这种政策的快速更迭,不仅正在重塑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格局,也将对全球,特别是中国的新能源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起点锂电   文章作者:序淮)

01、对美锂电池出口或缩减

“大而美”法案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打击尤为精准且猛烈。法案的核心举措包括:自今年9月30日起,全面取消消费者购买或租赁新电动汽车可享受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以及购买二手电动汽车的4000美元补贴。

且对累计销售超过20万辆符合条件电动汽车的车企(涵盖特斯拉、通用、福特等几乎所有主流厂商),补贴将在2025年底提前终止。

这意味着,对于依赖抵免的中低价位车型,可能导致美国汽车制造商因抵免政策提前终止而销量下滑,从而导致其电池采购量下降,压缩市场增长空间。

在“大而美”法案生效后,产业界已经做出了直接回应。据美国媒体披露,本田决定将不再推出全新纯电动SUV产品。

与此同时,福特、日产等企业也削减了北美地区的电动汽车项目。而被认为受新政影响最大的特斯拉,在法案通过后,又经历了新一轮股价下跌。

补贴的调整对于日韩电池企业影响远大于中国企业,日韩系企业严重依赖美国本土车企,原材料依赖中国市场供应,后续补贴或将取消,同时目前IRA补贴是韩国企业LGES、SK On等重要的利润来源,补贴取消对企业盈利能力挑战明显。

储能方面,此次法案将储能ITC补贴时间从2032年延至2036年,为储能行业提供了更长的政策支持窗口,减缓了退坡幅度。但同时必须满足严格的本土采购要求,否则将失去资格。

这意味着虽然储能ITC在最终法案中被保留,但FEOC规则扩大适用,项目合规成本和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实际落地节奏将受到影响。

随着税收抵免窗口临近关闭,美国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可能会面临“抢装潮”与“悬崖期”的冰火两重天。即便考虑到今年补贴退坡前的抢装效应,但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在今年完工,那么后续的新增投资可能出现明显收紧。

目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锂电池中,目前储能电池占据主导。今年以来,政策不确定下,中国对美电池出口起伏较大。

海关总署6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对美国锂电池出口额为6.46亿美元,为2022年4月以来新低,较4月下滑43%。同期,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额为58.58亿美元,较前一个月下降4.5%。

中国对美国锂电池出口在5月出现大幅下降,源于此前美国对华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随着OBBB草案颁布生效将对中国储能行业出海美国市场进一步造成影响。

02、中国电池企业技术输出模式遭遇封锁

OBBBA在IRA原有的“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规则基础上,引入了复杂且严苛的“被禁止的外国实体”(Prohibited Foreign Entities, PFE)制度,涵盖了IRA法案项下FEOC所指向的部分实体,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限制范围扩大化。

FEOC条款通过供应链限制和税收抵免排除双重机制,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清洁能源补贴之外,具体而言:

股权控制:外国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实体25%以上的股权、董事会席位或投票权 。参议院版本将此阈值从众议院的10%提高到25% 。此外,若与其他FEOC合计持有40%以上的股权或债务,也可能被认定为FEOC 。  

合同控制/有效控制:通过技术许可、生产合同等方式对实体生产数量、产品用途、设备维护等关键环节实施“有效控制” 。即使是与FEOC签订的“知识共享”条款的合同也可能被视为FEOC关联 。  

实质性协助:项目若使用FEOC提供的关键矿物、电池组件、技术授权或生产设备,将无法享受清洁能源税收抵免 。甚至仅5%的FEOC关联内容也可能导致45Y/48E税收抵免失效 。  

股权穿透审查:即使通过子公司或合资企业间接参与,若股权穿透后外国政府持股超过25%(或与其他FEOC合计超过40%),仍可能被认定为FEOC项目 。  

审计与追溯期延长:针对FEOC条款的违规,IRS可在6年内回溯审计(普通税务追溯为3年),处罚力度更大。

通过股权、技术、供应链三重审查,法案不仅限制直接投资,还通过技术授权、关键材料供应等间接路径排除中企。特别是对“有效控制”和“实质性协助”的宽泛定义,使得中国企业直接在美控股建厂的风险剧增。

股权穿透审查意味着即使通过少数股权或合资模式,只要被认定为“有效控制”或“实质性协助”,仍可能受限,这使得传统的合资模式也面临挑战。  

同时,首次将知识产权的许可纳入限制范围,直指那些依赖中国技术许可来维持成本竞争力的美国本土项目,进一步压缩中国锂电技术输出空间。

此外,供应链的溯源和认证要求将大幅增加运营成本,且一旦被认定为FEOC关联,将失去税收抵免资格,甚至面临罚款。

目前,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材料企业如湖北万润、斯莱克等都在美有所布局。

6月29日,特斯拉北美地区的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即将完工。据了解,设备由宁德时代提供,特斯拉全权控制运营。同时,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已就其密歇根州LFP电池工厂签订技术许可协议。

按照OBBBA法案“实质性协助”认定,上述两家工厂均无法获得税收抵免。不过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福特汽车表示,该公司仍致力于在密西根州建成并启用一家新电池工厂,即便该计划无法获得税收优惠。

据福特汽车透露,工厂已经受到川普征收关税的影响。目前,用于该工厂的制造设备正在从中国运来,将面临更高的关税。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更为严苛的“受限制外国实体”设置,将使得中国企业通过合资或技术授权模式在美设厂模式受阻,技术输出模式正在遭遇系统性封锁。

03、多元化全球布局 争夺能源转型主导权

OBBB法案通过FEOC条款旨在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推动本土化。但目前来看美国异动对中国锂电产业链预计不大。

一方面,美国电车年销量在150万辆左右,24年仅占全球的9.7%,且多年处于停滞状态,欧洲市场发展是后续全球电车能否持续提升的关键。

同时,美国本土制造的成本远高于中国 ,且对中国关键材料和组件的依赖度极高,例如锂电池进口87.99%来自中国 ,电池供应缺口巨大 。

本身过于激进和复杂的FEOC条款,在短期内不仅难以实现供应链的完全“去中国化”,更可能使得许多公司可能会选择推迟或放弃在美国的项目,直到情况明朗,从而进一步加剧“投资冻结”,阻碍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少美国专家认为,“大而美”法案将使得美国失去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

在低补贴甚至零补贴环境下,中国企业长期积累的成本优势将被放大,在未来全球市场竞争中反而有望占据主动。此外,在地缘政治博弈下,中国锂电产业链已有防范,通过多元化部署规避风险。

比如集体进驻东南亚市场。据起点锂电统计,目前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瑞浦兰钧、蜂巢能源等11家电池企业,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华友钴业、新宙邦、尚太科技、龙蟠科技等9家细分领域龙头都已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

在欧洲市场,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也正迅速超越日韩企业,占据优势地位。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大而美法案有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比如欧盟正在制定类似《净零工业法案》,可能效仿FEOC条款,采取更加严格的供应链审查措施。

大而美法案的落地,预示着未来出海之路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产能对外输出,更需要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合规管理能力。

在这场名为“全球新能源产业主导权”的争夺战中,中国锂电企业需要通过更多元化、灵活和创新的全球化战略部署,以技术创新应对贸易壁垒,稳固全球主导者地位。

原标题:大而美法案落地!限制中国电池企业技术授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