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配电系统的构建,2025年5月15日,浙江省轨道交通和能源业联合会联合北极星电力网主办的“第五届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14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新型配电系统的打造和现代智慧配电网的建设进行了分享交流,共谋智能配电发展蓝图。


北极星总裁周荃在致辞中表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配电网正经历结构重构、技术革新、业态升级三重变革,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新能源随机性引发的“鸭子曲线”、海量终端接入带来算力缺口、配网自动化覆盖率不足等现实挑战,这要求我们建设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的智能配电网。本次会议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将分别从智能配电网建设的顶层设计、管理模式、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可以发现机遇、合作共赢。

浙江省轨道交通和能源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炳成在致辞中表示,交通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已势在必行。今年3月13日,由原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浙江省能源业联合会合并重组的“浙江省轨道交通和能源业联合会”正式成立,这也是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推动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

“智能配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表示。智能配电网,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能源转型、推动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构建更加安全可靠、智能高效、运行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基础。智能配电网通过全息感知、泛在物联,数据共享,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智能装备等技术手段,实现配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了配电网在供电可靠性与供电质量、电网承载力与分布式新能源消纳、能源系统高效经济低碳运行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微电网、光储直柔、虚拟电厂等具体形态,在促进能效的提高、分布式能源的消纳、提供调节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今天为什么要提出基于网格的配电网管理体系建设?”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配网部建设处处长苏毅方表示,“现在配电网管理的精细度和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小的载体去赋能配电网的管理。”据苏毅方介绍,目前,浙江配网正以“网格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构建现代配网管理体系,将持续加强配网自主进化算法研发,以数智赋能打造规划、建设、运维三大智能体,不断推进新型配电系统建设,为构建现代配网管理体系贡献浙江方案。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吴志力认为,面对新形势,传统配电网亟需通过高质量的发展建设,升级为“现代智慧配电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积极服务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缩小东西部、城乡间差距,满足多元新要素、多样新形态、多维新业态发展需求,全面升级成为支撑国家安全与民生福祉的电力供应保障平台、推动能源转型的高效绿色服务平台、承载多元用户的能源资源配置平台、促进多主体新业态发展的多元协同互动平台,确保供电可及性、充裕性、可靠性和均衡性。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网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谢成对低压配电网透明化建设实践进行了分享。谢成介绍,国网浙江电科院围绕实现“网络透明、运行透明、管理透明”,掌握“风险异常在哪、要素接入在哪、改造提升在哪”,开展基于云-边-端协同的低压配电网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深化低压配电网的精益化运维能力建设,支撑低压配电网生产作业、提升低压配电网的数字化运营水平,打通供电可靠性管理“最后一公里”。

“电网配电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我们工泰是解决居住区配电最后100米的问题。”工泰电器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谢大卫表示,“工泰提出了全球首创同步动态有序充电桩和电力安全解决方案,打造了居民小区 ‘统建统服+有序充电+消防联动’安全系统架构,从而实现让家家户户充电更安全更便宜。”具体来说,在技术上,工泰基于小区实际配电情况,无需扩容和“零”增容,通过深度强化工泰安全智能有序充电桩具备自我学习、自我保护、自我预判的充电负荷分析及预测机制,非静态有动态,非孤立而应同步协调,非单一时间设置而有算法支撑,非简单物理控制而是通过平台AI智能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安全智能有序充电技术应用创新实践;在工泰落地的所有项目上,给小区配套安装有序充电管控中台,实时监测充电安全,确保小区整体配电安全、线路安全和充电安全;数据与政府监管平台同步共享,与电网业务形成融合创新发展实践新场景,最终构建安全、智能、有序、经济、便捷的社区安全充电生态网,实现充电设施“有人建、有人管、有消防、能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建设规范。

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网多重系统风险交织、新型稳定问题凸显,分析与决策高度依赖仿真。当然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给仿真应用带来了新的视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安全和高效技术研究中心丁俐夫博士分享了研究中心团队对新型电力系统仿真智能初探的成果并且提出了关于多模态生成式仿真智能平台的整体设想。目前,丁俐夫博士所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Cloud PSS平台的仿真基座已经全面实现了产品化,能提供大量免费、开放和共享的服务。而构想的多模态生成式仿真智能平台则融合了Cloud PSS的云仿真生态与大语言模型技术,希望为电力系统仿真提供一个更加智能化的支持。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守相教授认为,建设复杂有源、交直流混合、主动控制的新型弹性配电网已成为必然选择,但目前新型配电网弹性增强还面临着态势感知难、源荷预测难与精准控制难三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王守相教授分享了包括增强弹性感知力的智能态势感知技术,含高比例新能源配电网电能质量扰动源辨识、追踪与治理技术,基于用户感知的供电可靠性计算,共享储能的区域多微网协调优化调度技术,基于实时量测的配电网态势推演技术,新型配电网电能质量主动感知、预警及治理技术在内的九大关键技术。

紫电捷控新能源事业部市场经理刘梦颖分享了紫电捷控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在构建交直流微电网中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她表示,近些年“建筑用能”电气化、绿色化;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等新型能源可控灵活友好并网接入,源网荷储充协调控制,以及电网新能源消纳等领域,都为电力电子装置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介绍电力电子器件在电能变换、控制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展示了其在用户侧交直流微电网中的关键位置。并结合了微电网的特征、功能及工程实施经验,如自平衡性,并/离网模式下的自治运行等设备级的控制策略,探讨了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及直流微电网稳定运行中的部分核心技术问题。

“如何实现中低压分布式资源的有效监测和调控是当前面临的重点难题。”国网湖北电科院配网技术中心专责闵怀东表示。因此,他对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资源协同调控架构及技术进行了分享。据闵怀东介绍,架构层面,结合湖北当前中低压感知终端、系统建设情况,依托数据中台、物联平台、实时量测中心、电网“动态一张图”等数字基础设施,国网湖北电科院制定了“一平台下令,多专业系统响应”的中低压分布式资源协同调控架构。技术层面,闵怀东还分享了10kV数据推演实现量测数据补全技术、380V基于负荷特征实现拓扑阻抗辨识、安全边界构建与预防调控等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网冀北智能配网中心配网建设管理部主任助理肖赫表示,配网基建工程作为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投资建设规模持续增加。因此,他对新形势下配网基建工程数智建管应用实践进行了分享。据肖赫介绍,冀北公司于2023年2月份完成了配网基建工程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及线上运行,并持续进行功能优化。现阶段已实现配网基建工程全流程线上管控,完成发展、财务、物资等专业系统数据壁垒打通,实现多专业数据交流共享;并以标准化建管项目部(业主、施工、监理)为基础,对配网基建工程全量参建人员线上管理。2023-2024年期间,冀北公司累计完成8320项单体工程、3250名参建人员线上管控。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徐旖旎探讨了低压柔性互联及台区直流化。她指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网在电能承载和消纳中的关键作用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将末端台区从“单打独斗”变为“集群作战”实现源、荷、储台区内自治、台区间协同和将交流互联转变为直流互联组网实现直流型源、荷、储便捷、高效接入的思路。针对负荷时空不匹配特性,提出低压柔性互联在电网侧及用户侧的典型应用场景,报告分享了柔性互联及低压直流化改造的核心装备、组网方式及保护关键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典型案例及工程示范情况。

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低电价与低碳的“双低”诉求凸显。综合能源标准化工作组委员、配售电改革资深专家吴俊宏认为,增量配电网与源网荷储协同发展能够解决“双低”诉求,并且增量配电网结合新能源业务还能产生多项收益。同时,吴俊宏还给出了针对增量配电网主体身份问题的改革思路建议。譬如,政策层面需进一步细化和明晰,明确赋予增量配电网在电源接入、调度以及收费等核心领域与其他电网完全平等的公平权利,将其确立为指导各地增量配电网工作的核心原则。

国网山西晋城供电公司电网规划管理专责张国栋分享了新形势下配电网规划发展的方向、规划思路、五级六步规划法晋城城区东北网格实例及规划成效。五级六步规划法是以供电单元独立供电为目标,在规划收资的基础上从高压分区、中压网格、供电单元、接线组、配变台区五个层面,按照网格划分、现状诊断、负荷预测、目标网架、过渡网架、规划成果六个步骤科学开展配网规划;运用此方法,晋城供电公司规划完成了城区8座110千伏站全停全转及全省首个分布式自愈双环网。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IET Fellow张锋表示,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的当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配电网作为连接用户的关键环节,其灵活性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对配电网灵活性资源举足轻重。合理商业模式可整合分布式电源、储能等多样资源,构建协同生态;盈利能力则为其注入发展动力,吸引投资、激励运营,保障资源持续优化电网互动性能,提升供电可靠性。虚拟电厂通过聚合资源,量变上升为质变,以聚合后资源参与电能量市场及辅助服务等市场,提高议价能力,在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还设有机器人展示互动区,云深处、宇树科技、联想携机器人/狗,杭州电力大有科技携案例集出席,与大家共同探讨“AI+”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





本次会议共吸引了200余位行业同仁参加,并得到了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电捷控电气有限公司、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工泰电器有限公司、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技术迭代需与商业模式创新并重,唯有打破数据壁垒、强化多方协同,才能实现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面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复杂挑战,本次会议通过技术研讨与案例展示,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原标题:破局“最后一公里”!第五届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