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氢氨醇一体化逐渐成为了我国清洁能源消纳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相关示范项目在国内密集落地。以绿氨为例,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的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欧盟绿色认证体系与碳核算

首页 > 氢能 > 制氢 > 电解水制氢 > 报道 > 正文

李京光:政企协同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

2025-05-28 09:54 来源:中国电力报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氢氨醇一体化逐渐成为了我国清洁能源消纳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相关示范项目在国内密集落地。以绿氨为例,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的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蓬勃发展的现象背后,欧盟绿色认证体系与碳核算标准等规则正挤占我国产品出海空间。当绿色燃料的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速,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醇到多元化应用的国内产业链至关重要。如何建设我国氢氨醇产业闭环?产业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中能传媒记者就上述话题采访了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京光。

中能传媒:近年来,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兴起。您认为这一趋势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哪些?

李京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兴起的驱动因素是多重的。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碳减排压力与全球低碳转型的刚性约束。当前全球超四分之三的碳排放集中于能源电力、工业制造及交通运输领域。例如,全球航运业年碳排放量已超10亿吨,减排压力尤为突出。绿色氢氨醇作为零碳燃料载体,在航空煤油合成、船舶动力燃料等领域的技术路线已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为交通领域碳中和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其次,源于新能源的储能与消纳需求。氢氨醇生产通过电能—化学能转化,可将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存储的氢基能源载体。相较于电化学储能,氢基能源储运具备跨周、跨季节调节能力,这种波动电源—稳定化工的耦合模式,为我国新能源存储与消纳提供了可行路径。

再次,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趋势为绿色氢氨醇项目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近年来,电解水制氢技术加速迭代,相关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制氢、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生产匹配过程的技术难点也逐步被攻克,提升了绿色氢氨醇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企业投资经济效益可观。

最后,是市场需求的逐渐明确。近年来,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相关国家和地区陆续启动绿氢、绿氨采购招标,随着国际上航运、航空等领域强制性减碳政策出台,多家航运龙头企业寻求绿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应,为绿色氢基能源消纳提供了多元化路径。

中能传媒:当前,我国绿色氢氨醇产品在出口环节面临哪些阻碍?

李京光:从绿色认证层面来看,当前欧盟主导的可再生能源溯源认证机制,对氢基能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设定了严苛标准。我国氢基产品出口企业需系统性重构生产管理体系,从原料溯源等环节建立全流程数字化监测,并定期接受第三方机构的审查,增加了企业的认证成本与时间成本。

从贸易政策层面来看,我国氢基产品出口还面临着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风险。近期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进一步助长了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除了加征关税,一些国家还可能通过设置技术壁垒、实施配额管理等非关税措施,限制我国绿色氢氨醇产品的出口。

从物流运输层面来看,作为危险化学品,绿色氢氨醇产品对储存与运输条件要求严格。目前,我国在长距离、大规模的氢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相对滞后,缺乏成熟高效的运输网络。绿色氢氨醇产品外销,需要经过长途陆运和海运,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碳排放、成本控制以及运输效率等问题有待破解。

中能传媒: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未来是否有出口海外市场的打算?项目在应对国际市场准入壁垒方面有哪些应对经验值得行业参考借鉴?

李京光:松原项目建成后,产品未来有出口海外市场的打算。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已开展一系列应对准备工作。

在绿色认证方面,针对松原一期项目,我们已开始推动认证机构招标、前期咨询、预认证及正式认证等系列工作,提前筹划松原二期、赤峰绿氨、通辽绿醇等后续项目的绿色认证工作。同时,依托项目绿色认证实践经验,在公司内部建立绿色认证管理体系,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严格按照国内外绿色认证标准进行管控。

在贸易政策方面,我们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动态,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保持与海外客户、合作伙伴的常态化交流,及时了解海外市场需求与政策法规变动,降低贸易风险。

在物流运输方面,坚持系统布局思维。项目开发初期便着手构建产品储运体系,锁定松原及周边地区项目的储运战略资源。同时,与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联盟内部产业链各环节会员单位联合共建“北醇南运”海陆通道,推动东北海陆通道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保障产品运输渠道畅通。另外,积极探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多种新型储运技术,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安全、高效的储运技术与装备。

中能传媒:我们了解到,我国氢氨醇产业的壮大仍需以国内市场需求驱动为主。您对我国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有何建议?

李京光: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协同、完善标准认证、加快设施建设和培育国内市场等多元化举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合作来实现。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在资源配置、电网政策、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氢氨醇项目优先配备风光指标,对采取新能源直供电模式的项目实行灵活的电价机制,对网购电用户用电价格实行灵活议价机制。同时提供中长期国债、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以及“三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税收优惠以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推动产业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规划指导,采取龙头企业主导的方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共性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的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和核算方法,推动国际绿色认证合作与互认。同步推进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建立氢氨醇项目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建立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构建统一的行业贸易交易平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氢氨醇运输管网、重载铁路液氨液醇运输专线、港口储罐和加注站等重点设施的投资力度。强化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如将氢氨醇运输管网与天然气管网、输油管网等进行统筹规划与建设,并建立合理的管输费用定价机制。

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挖掘各细分市场对绿色氢氨醇的潜在需求,推动绿色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深度应用。如以重卡、船舶为主要抓手,加速交通领域绿色燃料替代等,丰富绿色氢氨醇消纳途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