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记者在位于甘肃平凉市的“陇电入鲁”重要调峰和支撑电源项目、山东能源集团灵台电厂看到,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正在加紧进行设备调试,拟于近期并网发电。据悉,灵台电厂计划今年6月份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这是山东能源集团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全力保障“陇电入鲁”通道安全稳定供应的一个缩影。
“陇电入鲁”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实施的“西电东送”重大工程之一,也是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
随着近期“陇电入鲁”工程正式投产运行,山东能源集团打造的陇东煤电风光一体化能源基地,正在“陇电入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山东用电安全、推动山东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陇电入鲁”全产业配套电源项目建设单位,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山东、甘肃两省“陇电入鲁”战略合作协议,累计投资200余亿元,积极参与陇东煤、电、风、光等资源开发,全力打造陇东煤电风光一体化能源基地。
灵台电厂是山东能源集团在甘肃省投资建设的首个大型百万千瓦级电厂项目,总投资78.8亿元,规划建设4×100万千瓦发电机组。与普通的发电厂不同,灵台电厂的定位是“陇电入鲁”通道上的调峰电厂。记者了解到,“陇电入鲁”通道绿电占比超过50%,而风电、光伏等有着极强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当这些新能源发生波动时,调峰电厂要随时补缺和让路。为了保障新能源消纳,政府部门还要求通道上的调峰电厂,最低运行负荷要下降至30%,并力争进一步降低。
“基于这种要求,我们制定了百万级火力发电机组20%深度调峰技术研究的课题。”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灵台电厂总工程师李国峰介绍,为满足20%的运转要求,他们从技术到装备对发电机组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改变。
据了解,该机组将超超临界技术与深度调峰能力深度融合,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使机组热效率大幅提升,较传统亚临界机组效率提高约7%,与同类型未采用该技术的机组相比,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可降低至265克以下;而深度调峰则通过精准的燃料与空气配比控制技术,使机组最低稳燃负荷可低至20%,在同类型机组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该机组还配备了高效的脱硫、脱硝与除尘装置,实现污染物的“即产即消”,接近“零排放”,相对传统燃煤发电机组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万吨。
通过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加持,灵台电厂切实担当起了“陇电入鲁”电力供应的“稳定器”和新能源消纳的“调节器”。
“每天能够往山东输送近5000万度,同时在调峰的过程中,就可以相应地调整4000万到5000万度的新能源的发电量送往山东,保证山东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灵台电厂总经理刘强介绍。
同样作为“陇电入鲁”配套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山东能源“陇电入鲁”白银15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也于近期取得关键性突破,7.5兆瓦D221米大直径风机吊装成功。
据悉,此次吊装的风机整机重量超过750吨,塔筒高度达125米,相当于40层楼高;叶轮直径221米,扫风面积超3.8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可最大化捕获风能。该型机组单机容量7.5兆瓦,是目前陇东地区商业化批量应用最大机型,每台风机满发状态下每小时发电量可满足100人一个月的用电需求,其规模化应用将显著集约化用地,提升区域风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此项目可研总投资超72亿元,涵盖风电、光伏及储能项目。记者在山东能源白银新能源基地看到,基地九个项目同步推进,横跨甘肃白银平川、景泰、靖远三个县(区),光伏组件和风机安装如火如荼,勾勒出一派“风光”无限的壮丽图景。
“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28.5亿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45万吨,为山东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供应保障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带动甘肃新能源产业链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成为鲁甘协作的‘绿色引擎’。”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西北新能源主要负责人孙世轲表示。
为全面提升“陇电入鲁”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山东能源集团于去年收购完成了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千万吨煤炭项目——沙井子中部煤田项目,总规模1090万吨/年;先后在甘肃建成了邵寨、五举、刘园子3处生产矿井,煤炭年产能达到630余万吨。在甘肃建成投运了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光伏农业复合发电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发电超3亿度。
下一步,山东能源集团将进一步优化布局陇东煤矿、煤电、新能源项目,加速打造陇东煤电风光一体化能源基地,为山东省和甘肃省的能源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标题:落实“外电入鲁”战略 | 山东能源集团加速陇东煤电风光一体化发展 保障“陇电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