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以下简称“核三厂”)2号机组于5月17日正式结束服役,台湾核电时代步入终章。次日,台湾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台电”)官网数据显示,尖峰备转容量率已跌破10%,降至9.55%,亮起供电吃紧“黄灯”。叠加近期高雄市、台南市多地频发停电事件,民众对“核电归零”后电力稳定性的担忧持续升温。
核三厂2号机组自1985年5月18日投入商运,装机容量951兆瓦,占台湾发电装机比重约3%,40年累计发电量2741.6亿千万时。其退役后,台湾仅存未通过“公投”的核四厂处于封存状态,核一、核二厂机组此前已陆续关停,核三厂1号机组亦于2024年7月停运。至此,台湾核电实际运转能力正式“归零”。
核三厂2号机组退役前,岛内停电事件密集发生。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5月15日高雄市左营区突发无预警停电,700多户居民受影响,当日气温突破30摄氏度,民众抱怨连连;5月12日台南市无预警停电波及1.69万余户居民;更早的5月9日中午,高雄市大规模停电甚至影响高铁、高捷等关键交通设施,暴露电网脆弱性。
据台电官网《各种发电方式之发电成本》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3月,可再生能源购电成本为5.80元新台币/度,天然气发电成本3.01元/度,而核能发电成本仅1.76元/度。以高成本电力替代低成本的核电,无疑将增加台电的发电成本,进而对电价形成冲击。
近年来,台湾平均电价已连续跳涨,民众苦不堪言。去年上半年,岛内平均电价调涨约11%,其中民生用电价格涨幅为3%至10%,产业用电涨幅最高达25%;下半年,台湾电价继续调涨,民生用电价格维持不变,产业用电价格则再上调12.1%。
此前,台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王美花曾多次表示,台湾的绿电不包括核电。台当局原本规划在核电归零后,以太阳光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发电作为替代能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制约,发电不可控性强,难以填补基荷电源缺口。
为缓解电力供应压力,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称,台电计划今年投用大潭、兴达、台中电厂等4部近5000兆瓦燃气机组。但这些机组的建设进度并不乐观,部分机组仍处测试阶段,部分工程未见实质进展,供电可靠性存疑。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备转容量低于安全值,台电将不得不启动分区轮流限电机制来保障电网稳定。对此,记者同样也观察到台电官网常设“停电查询及通报”一栏。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台当局强推的“非核家园”政策,在当前能源转型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电力短缺与电价飙升双重危机。新竹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特聘教授叶宗洸便公开表示,能源政策若不调整,高价购电将不可避免。如今核电归零,若可再生能源无法满足需求,天然气进口又受阻,台湾极有可能陷入限电与能源安全危机。
核三厂机组全部停运,台湾电力供应正式进入“后核能时代”。随着夏日用电高峰临近,如何在无核电支撑下保障供电稳定、抑制电价上涨,并实现可持续能源转型,已成为台当局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而民众对于缺电危机的忧虑,也在持续考验着台湾的能源政策与电力保障体系。
原标题:台湾核电归零首日,供电吃紧亮“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