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正经历着全球最快速的能源体系转型进程。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创新与应用,更是涉及制度重构与利益博弈的复杂系统工程。
“政策—市场—技术”协同的多维解构
我国能源转型的顶层设计呈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但政策传导过程中常遭遇多重摩擦阻力,表现为制度刚性与市场弹性之间的动态张力。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为例,中央层面的强制性指标下达后,地方政府往往陷入执行困境。一方面需要平衡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又受限于电网消纳能力与技术适配性等现实约束。这种制度刚性在遭遇市场弹性调节时产生的张力,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效率的降低。
在多层次治理体系中,全局最优解的战略导向常与局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产生冲突,表现为国家愿景与地方实践的路径偏离。例如在新能源消纳领域,“西电东送”的跨区配置方案虽符合整体效率原则,却难以调动资源富集省份的投资积极性,导致区域间协同发展受阻。
三螺旋理论框架的本土化重构
“政策—市场—技术”表现为三螺旋系统结构,但经典三螺旋理论将政府、产业和大学视为创新系统的三大支柱,但其分析范式在能源转型领域面临适配性挑战。我国情境的特殊性在于技术创新主体不仅限于科研机构,更包含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商业研发力量。市场调节不单纯依赖价格机制,还需兼顾民生保障等社会价值目标,因此需构建新型“政策—市场—技术”三螺旋协同模型。
需要依据动态平衡机制构建新模型,进而突破传统理论对要素间线性关系的预设,引入双向反馈与自适应调节机制,即政策层面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市场方向;市场层面借助价格信号优化资源配置;技术层面依托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三大系统在持续互动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协同效应。
治理机制重构的实施路径
制度韧性的培育策略,需要建立弹性监管框架,实现政策刚性与灵活性的动态平衡。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碳中和目标的法定约束力;另一方面设计阶段性豁免条款,为新兴技术预留试错空间。例如可借鉴欧盟“创新窗口”机制,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示范项目暂时放宽合规要求。
市场活力的激发路径,需要创新金融工具与交易模式以释放市场潜力。继续推广绿电交易、增加碳金融衍生品等新型市场化手段,构建跨区域电力期货合约体系对冲消纳风险。同时,需完善配套措施,如目前正在推进的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电力认证平台,增强市场透明度,发现电力商品的绿色价值。
技术动能的赋能机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电网运营效率,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可再生能源并网调度,部署区块链系统确保绿证交易的可追溯性,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碳排放监测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需特别关注技术标准互认问题,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