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12日,上海崇明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打造绿色低碳特色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依托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和产业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政策 > 正文

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效率!上海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2025-05-13 08:54 来源:上海崇明区人民政府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12日,上海崇明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打造绿色低碳特色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依托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和产业研发平台,推动建设碳中和技术创新试验基地和成果示范基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成果落地,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依托崇明作为上海深远海风电和集中式光伏的重要战略承载区地位,聚焦“电力+储能+算力”新型电力利用系统,加快推进算力产业关键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推广,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及算力产业协同布局,提高算力产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推进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详情如下:

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沪崇府发〔2025〕9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在崇市属有关部门:

现将《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

2025年4月14日

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和《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作用,塑造园区特色发展核心功能,激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活力,推动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崇明园(以下简称“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岛、绿色低碳岛、未来智慧岛为主线,以园区特色化发展为核心,构建专业高效的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为主导、绿色低碳为底座的产业集群,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到2026年,崇明园的产业特色更明显、创新资源更集聚、专业服务更高效、创新生态更完善,为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主导产业特色更加明显,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智能算力产业加快培育。到2026年,园区主导产业总规模达到470亿元,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培育“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3家,劳动生产率达到29万元/人。

——创新资源集聚度迈上新台阶。以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等为牵引,高能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发机构、高质量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布局,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汇聚。到2026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重达到3.75%,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0件,PCT专利申请量达到8件。

——园区服务专业化迈上新台阶。进入轨道交通引领的快速交通阶段,高品质产业载体、商业设施、公共配套等加快完善。专业服务机构和平台加快集聚,“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链条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到2026年,支持长兴海洋实验室建设1个概念验证平台,培育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建设1家市级孵化器,围绕海工装备领域打造1—2个产业加速器以及检验检测共享平台,新增标准化厂房34万平方米。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区级主体责任,建立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联席会议,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政府相关委办局和区属国企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统筹推进园区发展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培育、政策制定等工作,协调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决策部署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提升长兴企业集团、东滩建设集团,生态企业集团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强化专业招商、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专业培训、投融资等专业服务。

2.深化央地战略合作。建立完善央地常态化工作交流机制,探索将在崇央企纳入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联席会议,支持央企在崇明园设立区域总部、业务子公司,完善园区在船舶与海工装备、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产业链布局。鼓励央企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加深央企与地方在区域转型、合作开发、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紧密、稳固、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打造崇明园特色产业体系

3.重点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主导产业。依托江南造船、沪东中华、中远海运、振华重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浮式液化天然气存储和再气化装置等高附加值船舶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积极培育LNG低温阀、泵塔、绝缘箱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强化深远海装备制造、深远海装备材料支撑、深远海装备北斗技术赋能,引进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船舶与海工装备零部件制造企业。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加快数字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在船舶与海工装备及智能制造中的普及应用。

4.打造绿色低碳特色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依托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和产业研发平台,推动建设碳中和技术创新试验基地和成果示范基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成果落地,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依托崇明作为上海深远海风电和集中式光伏的重要战略承载区地位,聚焦“电力+储能+算力”新型电力利用系统,加快推进算力产业关键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推广,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及算力产业协同布局,提高算力产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推进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5.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围绕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企业的目标,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出台《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科技创新实施办法》等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对孵化培育科技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等给予认定培育奖励、研发费用奖励等政策支持,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三)优化园区空间资源布局

6.加强园区空间动态调整。加强崇明园产业资源统筹布局,重点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绿色低碳、智能算力等方向进行产业的布局。开展崇明园产业用地绩效评估,建立并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对产业“低小散”的子园和地块,重新规划产业定位,调整崇明园规划范围,纳入优质地块。

7.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整合产业载体空间资源,提供中试和实验性生产空间,解决科创型企业从研发设计到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的生产性问题。鼓励园区存量产业用地提容增效,支持“零增地”技术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产业项目准入退出机制,实施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有序推进园区土地收储整备,为未来优质项目引进争取更大产业发展空间。

(四)全面提升园区专业服务能力

8.加强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持续完善科学设施和研究平台建设布局。重点支持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建设,围绕智能制造与智能船舶、绿色动力与船用设备、深海装备与资源开发、水下探测与综合隐身等四大方向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科研攻关。鼓励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建设汉江实验室上海研究中心。

9.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崇明园集聚的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支持校院企等共建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概念验证平台,加强小试、中试平台等服务配套,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场建设,完善“研发—实验—测试—生产”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用好船舶与海工装备龙头企业分布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创新资源网络,搭建专业服务的线上平台,为崇明园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10.推进应用场景示范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低碳等技术的“首创”应用场景建设。依托崇明农业智能数字应用场景,引进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零碳设施农业标准研发、技术展示和教育培训,推动农业的数字化、低碳化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经济模式,建立绿色低碳信息化系统,推动园区内碳排放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园区内低碳场景应用推广。

11.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综合窗口”改革力度,打造“一门式”科创综合服务窗口。引入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税务咨询、财务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优化交通网络,推动高铁和轨交站点“无缝衔接”。加强人才安居服务保障,支持园区企业利用自有闲置土地、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新建、配建、改建人才公寓。推动长兴阳光天地、富盛生活广场、高铁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建设,优化园区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服务功能。

(五)完善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2.打造高端专业孵化平台。高标准推动“长兴海洋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长兴海洋实验室、中船系统相关研究所、上海船研所等研究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开展硬核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的高端专业孵化器。支持智慧岛数据产业孵化器建设,建立数字技术应用项目(技术)发现、验证、熟化及孵化机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以龙头企业生态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孵化。

13.加快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私募管理人行业联盟,吸引基金管理公司入驻,定期组织各类金融沙龙、展览展示、项目路演等活动,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共享、需求直达、银企互通、特色服务的互动平台。建立健全“基金+产业+招商”新模式,以基金投资方式吸引关键项目落户。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绿、投硬、投长期,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优先投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办或参与创办的项目。引导和服务企业开展科创板上市申报。

14.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引育。依托崇明高教园区,加强与上海交大等院校合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培育船舶与海工装备、绿色低碳、智能算力等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打造崇明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完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依托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人才服务园,为各子园提供人才政策咨询和指导,推动人才服务进园区。

15.拓展全球合作交流空间。积极围绕园区主导和特色产业,举办科技创新主题沙龙、会议、讲座等活动,鼓励园区科技企业和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科创赛事,提高崇明园对国际科技企业和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建设一批相关专业大学生实训基地,鼓励园区重点企业与全球高校开展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对口专业实训实习岗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对园区建设发展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在园区发展方向、政策规划制定、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管理主体职能,加强部门、属地、园区协同联动。完善央地合作、市区联动机制,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探索“张江研发—崇明转化”模式,积极承接张江溢出项目。

(二)加强工作落实

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落细行动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重点任务的分解表,将行动方案指标化、项目化、工程化,建立完善“立项—推进—监督—考核”的闭环管理。健全崇明园高质量发展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完善重点指标的统计与监测,加强重点任务的跟踪与评估。

(三)加强政策支撑

根据张江“一园一策”,做好区级财政资金配套支持。政策、项目、平台等资源,优先向主导优势产业匹配的园区集聚。针对本土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精准定制重点企业服务包。支持国资平台在产业孵化、专业服务、投融资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加大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育力度,支持人才购房、落户。

(四)加强品牌宣传

积极用好张江高新区宣传平台,开展海洋科技岛、绿色低碳岛品牌宣传。围绕央地合作、校地合作、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创业人才等方面,积极讲好崇明园故事。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争取市级部门支持,积极策划各类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环境吸引力、人才凝聚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