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刻揭示了新型能源体系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 , 习近平总书记 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对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网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双碳”落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青岛供电公司深刻认识到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机遇的关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系统回答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四问”,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地市公司的落地路径。
开新局: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新”在哪?
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五新要素”: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新系统建设为枢纽,以新市场、新政策为保障,实现新能源的接入消纳。
新能源是新型电力系统最显著的要素,以风、光、储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加快推动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新技术是与新能源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关键技术创新,既包括与新能源相关的新材料技术,也包括以新能源消纳为主要特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时空信息控制技术。
新系统是指为满足“源网荷储”跨时空调控需要建设的新型调度系统和新型负荷管理系统。
新市场是指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平衡而建立的电力现货交易市场,需要加快推进碳交易平台、电力实时交易等市场研究。
新政策是指为保障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健康稳定运行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机制,关键是配套的电价政策。
克难关: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难”在哪?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难就难在总体上存在能源安全、经济和绿色的“不可能三角”难题。这本质上是由能源系统重构中多重价值目标决定的。安全要求系统具备充足的容量和实时调节能力,既提高了建设维护成本,也更依赖稳定可控的化石能源;经济要求能源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成本的最小化,倾向于削减冗余设计、延缓技术升级;绿色要求最大化的新能源电量占比,其出力的波动性将对电网的安全性带来挑战,需要配套储能、智能控制系统等辅助设施。
突出表现在配电网分布式新能源全接入、充电桩全接入的“两全”难题。分布式新能源方面主要是源网规划统筹不够,分布式新能源建设周期远短于配套电网工程的建设周期;源荷分布不匹配,农村地区光伏资源丰富,但配电网基础相对薄弱,容易出现弃光、电压越限、反向重过载等问题。充电桩方面主要是大量新能源汽车短时集中充电,带来配电网设备过载、电压跌落、损耗增加等问题,甚至会超出局部配电网的承受能力。同时,充电负荷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加大了电网运行优化控制的难度。
寻根源: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难的“根”在哪?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前期对配电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够,叠加近年来新能源的爆发式发展,进 一 步 激 化 了 “ 不 可 能 三 角 ” 和“两全”的矛盾,问题的根源在于: 配电网的坚强性不够。专业化管理不足,业务管理分散、统筹不够,导致配电网标准化水平不高,户均容量不足、供电半径过长、设备老旧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配电网的智能化不够。配电网涉及设备、客户、数据多,智能电表、智能终端覆盖面不够,数据采集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数字化、智能化高级场景的应用需求。
配电网的精细化管理不够。专业管理穿透力和基层单位执行力不够,营配末端责任界面不清晰、协同融合不足,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客户诉求响应慢等问题。
探路径: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路”在哪?
以“规建运”一体化解决配电网坚强性不够的问题。工单驱动加强配电网专业化管理。成立涵盖配电 网 规 划 、 设 计 、 建 设 、 运 检 的“规建运”一体化管理柔性专班,以工单为切入点溯源配电网问题,滚动修编薄弱环节库,实施“发现问题—储备项目—实施评价”闭环管控,从规划入手推动问题源头治理。提升配电网建设、运检标准化水平。实施供电可靠性三年登高行动,青岛供电公司2025年一季度供电可靠率99.9987%、在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地 市 供 电 公 司 中 排 名 第 五 。 实 施“百乡千村”电网标准化改造、户均容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力争六年完成全市3105个村庄改造,2027年户均容量达到6千伏安。
以“营配调”贯通解决配电网智能化不够的问题。以数据的治理贯通夯实信息化基础。贯通营销服务、配网运检、配网调度业务系统,建成低压用电信息采集高速通信网络,自动校核营、配、调系统数据一致性,实现“变箱表户”拓扑关系自动成图。以场景的搭建应用提升数字化水平。建成线损、电压实时分析等14项数字化应用场景,全国首家运行基于HPLC全采集的低压客户可靠性实时统计分析工具,实现对关键指标的自动分析、异常诊断。以“十个智能化”推动智能化转型。联合清华大学、华为公司、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等单位,在山东省率先实现智能配调上线运行,2026年实现规划、调度、运检、服务等“十个智能化”转型。
以“责任制”解决配电网精细化管理不够的问题。压实“三位一体”专业管理责任。构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生产设备管控中心、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三位一体”生产管理体系,和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营销稽查监控中心、电力负荷管理中心“三位一体”营销服务体系,提升专业管理穿透力。压实“营配融合”属地执行责任。在县公司调控分中心增加供电服务指挥职责,优化城区供电中心配电班组属地化抢修职责,提升基层单位执行力。压实基层“三合一”责任制。围绕配变这一营配融合的关键节点,建立设备主人、数据主人、网格经理“三合一”责任制,将设备故障、数据异常和全渠道工单精准落实到人,提升精益化服务水平。
通过以上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路径,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最终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配置智能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双碳”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山东青岛供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陈楷)
原标题:先行先试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