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能源危机带来的压力使得能源市场、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无法稳定发展,进一步破坏的风险始终存在。同时,由于能源系统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电力的增长速度持续超过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电力供应愈加影响着经济、区域发展以及许多其他领域,电力安全和可负担性在许多国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国际 > 正文

“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电力国际合作前景及路径

2025-05-12 17:38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 赵岩 吴巧玲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能源危机带来的压力使得能源市场、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无法稳定发展,进一步破坏的风险始终存在。同时,由于能源系统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电力的增长速度持续超过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电力供应愈加影响着经济、区域发展以及许多其他领域,电力安全和可负担性在许多国家的政治议程上占据的地位愈加重要。因此,本文从全球电力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角度出发,着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发展与市场状况,分析在电力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有利政策,对“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整理了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能源行业的出海投资提供参考。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赵岩 吴巧玲)

全球电力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全球区域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电力市场报告》以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全球电力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4)》显示,目前,全球电力发展综合指数为73.9分(满分为100分)电力发展总体具有较好的基础。全球电力发展指数区域特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高度相关,其中欧洲电力发展综合得分最高,电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均装机和用电水平较高,电力供应保障和服务水平高;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排名相对靠后,全球电力发展存在不均。

从能源结构看,随着全球各国能源转型的推进,能源需求结构正不断发生变化,世界从“能源添加”阶段(低碳能源和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增加)转变为“能源替代”阶段(化石燃料的消费量下降)。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在成本下降和能源系统电气化稳步增长的支持下迅速增长,使得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导的低碳能源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可再生能源(含水电)在全球发电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从2023年的30.1%预计上升到2030年的47.2%。这要求全球电力系统通过升级电网、提高系统灵活性、储能和可靠的备用(可调度)容量来增强其对新能源发电波动的抵御能力。所以,虽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扩张,燃煤和燃气等化石燃料发电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为保障能源系统稳定运行,其在未来10~15年内仍将继续在全球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技术层面看,全球电力行业改革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可再生能源的崛起,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电力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全球能源转型将继续加速。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续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作为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IEA的数据,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同时,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变得更加高效灵活。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企业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电力需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支持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绿色电力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发展与市场现状

截至2023年9月,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地区已经多达150余个,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合作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各个领域。此外,包括法国、英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在内的20多个发达国家也都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统计,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约一半的国家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上等收入或高收入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该倡议对本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潜在效益。因此,巨大的经济潜力也进一步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和能源系统的转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电需求不断扩大

根据IEA相关资料显示,2020~2023年,中东区域电力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4.08%,亚太区域电力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6.44%,均快于世界整体增幅(3.93%)。此外,非洲区域电力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2.84%,也高于欧、美洲等发达国家区域的需求增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装机较为可观

从近5年总体装机容量看,亚太区域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122.04%,且远高于全球水平(91.99%)。2023年,全球超过50%的装机容量集中于亚太区域,达31.6吉瓦,其次为北美洲,装机容量达16.2吉瓦,占全球29%;欧洲装机容量7.0吉瓦,占全球12.5%。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区域装机容量占比虽然较低,但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电力需求的增长,使得其装机容量的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观,达77.83%。此外,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方面,2019~204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预计达8.8亿千瓦,其中太阳能新增约3.0亿千瓦,风电新增约2.7亿千瓦,水电新增约2.2亿千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组发电量保持正增长

从近5年机组发电情况看,除欧洲外,其余区域年均增长率均能保持正增长,其中中东(3.09%)和亚太(4.51%)区域年均增长率高于全球(2.47%)。2023年,全球超过50%的发电量源于亚太区域,达15282太瓦时,其次为北美洲,发电量达5482太瓦时,占全球18.30%。

从传统发电能源看,2022~2023年,除亚太区域仍以煤电为主,其余区域煤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全球各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年均增长率均保持了正增长。

国际电力领域合作相关政策分析

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与世界电力发展整体趋势一致,低碳化、清洁化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发展的方向,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制定了能源低碳转型相关政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内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不同国家的电力系统规模和电力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煤电投资的需求和技术标准差异化明显。同时,可再生能源投资在初期还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基建领域投资,可再生能源投资更依赖于东道国政府补助等鼓励性政策的支持。因此,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制定往往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各国会根据市场主体特征进行有效的制度激励,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目前,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公共政策类型多样,参考IEA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关于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整理,可大致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常用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分为宏观政策、经济补贴政策、市场型政策、电网支持政策四类,如表所示。

为了加速碳中和进程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继出台了以可再生能源长期战略规划为代表的宏观政策,该类政策着眼于国家能源市场的长远发展,通常包含一国在十年内需达成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装机容量、碳排放目标等。另一方面,以税收优惠、上网电价补贴为代表的经济补贴政策也广泛应用于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社会资本投资可再生能源主要关注项目的投资收益,而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电力需求弹性更大,因此,可再生能源项目更依赖公共补贴政策来保障项目的收益,地方政府给予的公共补助可以有效降低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投资风险,并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因此,以可再生能源竞标拍卖和绩效奖补政策为代表的市场型激励政策也开始受到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睐。

为促进合作,引入最先进、最务实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可持续的能源方案解决环境挑战,2020年,阿尔及利亚在制定能源转型战略的基础上,还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建立外商投资框架、减少投资审批等。由于该区域当地日照时数可达3200小时/年,因而重点关注高效照明、太阳能热水器、建筑等清洁能源利用领域。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方面,预计到2035年进一步提升到1.5万兆瓦。欧洲方面,匈牙利等国家基于欧盟设定的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已将碳减排上升为国家政策。其将电力行业转型作为核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计划到2030年,90%的电力供应实现脱碳,并将该规划作为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公约数。

“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前景与路径建议

前景

在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共同驱动下,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重心正在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到2040年,全球新增人口的75%都将出现在亚太地区和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口的增长将直接带动能源需求的增加,进而促进电力需求迅速增长。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未来几年全世界电力需求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也将是电力投资规模最大的地区,预计新增投资规模将高于北美、西欧、非洲、拉美等世界其他地区,也高于同期中国电力的投资规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了全球GDP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在全球倡导能源安全和降碳活动的趋势下,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太阳能和风电新增装机规模将大于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超过煤电。传统能源发电规模上尽管会不断减小,但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中国之外世界最大的核电市场。预计到2030年,除中国外的世界核电市场将新建131台机组,其中107台机组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中东欧和中东是核电发展的主要区域,其中,中东欧有10个国家计划新建核电机组,共计33台;中东有8个国家计划新建核电机组,共计43台。

建议

“一带一路”电力合作空间广阔,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电力业务的国际合作,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引导鼓励中国企业加强海外协作,有序开展海外投资。在国家层面,优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协调机制,做到规划先行,避免内部恶性竞争,维护好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在行业层面,引导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监督、协调作用,教育、督促成员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确保行业成员间的正当、有序竞争。在企业层面,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海外投资平台。

高度重视海外投资合规管理,完善海外风险防控体系。企业在开展海外投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项目各环节依法合规。以风险防范为目的,研究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国际规则,建立健全涵盖境外投资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准确把握不同地域环境、司法体系下合规的内涵,完善海外投资风险预判、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机制。同时,积极推动构建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间电力能源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国际一流龙头企业的作用,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国际认可度。

深入推进与重点能源国互利合作,创新国际业务模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投资需求大、资金短缺的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和优化海外工程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并通过公共部门和企业的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BOT)等形式,利用部分投资资金带动工程总承包业务;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探索带资设备供货、融资租赁等方式,稳步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在海外设厂、投资并购海外企业、构建售后服务网络。

原标题:观澜 | “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电力国际合作前景及路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