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氢能网讯:4月23日,由北极星电力网联合北京碳中和学会共同主办的“2025第二届绿氢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盛大召开。中国电建河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董舟团队成员刘维安在会议上分享了《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舟团队-刘维安
当下全球能源加速转型,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绿电)占比大幅攀升,这本是能源升级的积极态势,但其波动性与间歇性却给电力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在此形势下,氢能凭借独特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储能方案,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碳减排中作用关键。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舟团队刘维安指出,氢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氢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应用广泛,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氢气可直接作为燃料或还原剂,替代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各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政策上,国家层面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15年中长期规划,明确氢能在未来国家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宏观规划持续引领产业布局向氢能方向拓展。地方层面上,2025年有23个省份将氢能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四川等省市布局氢走廊,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国家引领、地方特色政策支持的协同发展格局。
董舟团队对于氢气制备技术也进行了筛选对比,非常看好两种技术,一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绿氢制备技术,其中电解槽制氢技术效率已经突破了75%,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PEM质子交换膜技术具有启停快、电流密度高、氢气纯度高等优势,但它的成本相对较高。二是生物制氢技术,它也是当前大家给予很高期望的方向,虽然当下效率和产量较低,但是原料广泛,环境友好,未来发展潜力看好。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具有多重战略价值和应用场景,氢能作为高效储能手段,可平抑风光电力的波动性,通过电解水制氢实现弃风弃光能源跨时空转移;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氢燃机快速调峰能力与氢燃料电池分布式部署可增强电网韧性;在低碳转型中,氢电耦合模式及零碳园区构建已形成示范效应。当前制约氢能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于技术经济性,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储运技术尚未突破,绿氢成本当前为20-25元/公斤,需降至15元以下才具竞争力。
目前,碳市场在中国的变现能力受限,氢能可以加持碳减排效果,但是碳减排的收益还不好确认,需要继续推动碳市场对氢能源价值的认定。此外,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商业模式不成熟,需政策引导与市场化机制协同发力。他强调,技术上需重点攻关电解效率提升、低成本储运体系构建等环节,尽快实现关键材料国产化降低制氢成本,并探索氢能金融与共享经济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氢能事业,以多元化商业路径破解产业化瓶颈。
结合现有规划数据,预计中国氢储能装机量将突破2GW,市场规模约300亿元。到2030年,氢能在储能领域渗透率有望达15%,带动产业链规模超万亿。氢能市场,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