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36号文发布,或许将让2025年成为中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分水岭。
新能源的波动性、消纳瓶颈愈加明显,同时一次调频、调峰等两个细则考核加严,势必会推动新能源主动寻求储能的帮助,储能也将因此从新能源的“包袱”变为“增收利器”。
但在真正步入市场化之前,储能设备还要面临多重考验。通过近期北京ESIE储能展,我们看到,储能简单粗暴的降本模式和后期的被动安全防护技术已是过去式。市场新政导向下,储能系统势必要更注重更全方位的主动安全与实际运行效果带来的经济价值。
大容量、高电压,安全威胁激增
在储能降本需求驱动下,储能电池已经从280Ah、314Ah迈向第三代500+Ah、600+Ah大容量,单柜储能系统容量随之也增至7MWh甚至8MWh。为此,已经有部分企业推出了直流侧2000V高压等级的储能系统集成方案。
而在最新的大容量电芯竞赛中,电芯尺寸形状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向2000V高压等级,储能系统集成化需求再一次重构。但显而易见的,新需求已经难以通过电池、或储能系统集成单一环节实现,更多则依靠第三方BMS的介入,尤其是电芯数据检测或智能化能力将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
首先在电芯层面,传统的电池管理系统直接采集量是电芯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但受制于“成本”压力,往往系统配置的温度传感器数量只有需求一半,而且传统的温度传感器热响应速度不够,将为储能系统埋藏安全隐患。而在大容量、大PACK发展趋势下,储能系统的热管理越来越难做,势必增加系统安全风险,技术方案亟待更新迭代。在此背景下,我们关注到了电池管理系统龙头企业高特电子发布了G.2代BMS系统,在业内率先提出了电芯安全阀的状态检测,为电芯热失控预警再增一层提前且可靠的状态检测量。目前,高特电子G.2代BMS已经实现对每个电芯的安全阀、温度、电压1:1:1监测,是当前业内监测方面的最高水准。

其次,随着储能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单个集装箱内集成的电芯数量也越来越多,导致的电芯热失控发生的风险基数随之增大,亟待更多、更加精准的数据采集、和ms级的数据传输、存储、诊断技术,帮助系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传达电芯的异常。这也是储能智能化需求所在。
第三,智能运维平台需求凸显。储能装机数量暴涨、且广泛分散各地,传统人工运维难以满足增长趋势,无论是常规的安全监测、还是异常的处置,都要求储能设备具备本地和云端数据传输处理能力,并随着AI的引入,用平台实现整合管理,帮助所有设备实现更早期安全预警,减少故障停运、提高在线率,保障全生命周期的使用价值。
再次,除了早期预警,储能行业也应该重视事故后期的处置,比如事故发生后,储能设备必须通过“高压箱”切断关闭电力,以避免失火风险扩散。为此,高压箱的“自身安全”尤为值得关注,它既要抵抗盐雾、腐蚀等环境影响,也要避免电气拉弧等风险。高特电子作为BMS企业却最先做出了表率,它以材料为突破口,反向设计推出了塑壳一体化高压箱,保障了设备性能和安全性之外,重量减少30%、空间节省20%、更令设备成本降低5%。这不仅引领了细分设备市场的技术迭代,主动推动了储能系统集成的轻量化、低成本发展。

最终,通过观察国外储能案例可以发现,同一储能项目复发、灭火后复燃的问题尤为突出,其背后是彻底烧毁的设备阻碍了事故真因探查。针对这一问题,高特电子发布储能“黑匣子”故障录波器,具备电芯、BMS、PCS各环节运行记录能力,这在整个储能行业尚属首次,而且填补了储能安全“事后”防护与溯源的空白。这不仅是单一设备的改善,更是提升中国储能行业整体安全水平的重要推手。
全面市场化,储能经济价值如何体现?
新能源强制配储取消以后,储能市场不再单独追求“低价”,反而将愈加关注其应用价值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因此,储能设备的转换效率和交易能力备受关注,尤其控制管理能力将是影响储能经济性的制胜关键。
当下,更多业内的目光聚焦于提升储能寿命,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随着单体电芯的容量越来越大、电池天然存在的不一致性已经成为能效提升的最大瓶颈。传统的被动均衡管理模式已经捉襟见肘,早期的主动均衡受制于体积、成本等限制,也无法调和规模增长与成本下降之间的矛盾。市场急需更高水平的簇级、甚至任意电芯之间的主动均衡,助力提升系统可用容量,同时延长寿命。此时,高特电子作为BMS代表却在芯片端实现突破并抛出了双向主动均衡的方案,通过更高集成度的芯片和新一代BMS算法,将当前的储能业内的平均循环寿命提升20%,储能运行收益提升20%。
在储能走向市场化进程中,虚拟电厂已经成分布式储能增长引擎,为储能创造了获取更多收益的渠道,但它的“聚合”功能也要求储能EMS做出相应升级。尤其在电力现货市场推进下,电价波动会增加储能收益不确定性,因而“电价预测”功能将是未来EMS系统的刚需,帮助储能运行期实现更高收益。为此,越来越多储能系统集成商开始拥抱AI。但AI电价预测首先要基于庞大的经验数据,以及相对成熟的算法,最终才能生成理想答案。而历年稳居市场头部的高特电子,已经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投运储能项目数据,这些也势必帮助AI学习成长,并推动AI更快在储能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不过,储能若想实现政策导向中“一机多用”、“分时复用”,更需要实现BMS与EMS的深度融合,只有深入系统内部实时获取储能电池状态数据、排除系统潜在安全风险,打通电池到系统的数据通道,才能将储能的能力拆解、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利用。作为BMS龙头高特电子再一次成为跨界先锋,率先推出了BMS+EMS一体化集控系统,以边缘诊断+云边协同平台,满足客户的能源数据服务需求。

可以看到,在储能系统集成的迭代中,储能BMS承担了最重的责任和义务,从电芯运行状态监测、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智能分析,再到系统安全预警、以及运行效率的提升,无不需要BMS走向更高精度、更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业内备受瞩目的中电联《2024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TOP5的BMS厂商总装机量27.31GWh、市场占比达56.08%,其中高特电子稳居市场头部位置,也侧面表明其一系列创新与突破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
而面相接下来储能“数智化”转型,技术方案又将如何继续迭代?5月16日,高特电子在杭州即将举办数据服务的新品发布会,又会为储能行业带来哪些技术创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标题:2025分水岭,储能系统亟待基因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