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未达预期,工商业储能行业和设备商也急需新故事。
“价格越来越卷,纯卖设备不光不赚钱,各项费用算下来大概率还赔钱。”在此前的展会上,有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销售人员告诉高工储能,几台设备的毛利可能运维的人员多去几次现场就消耗殆尽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不是个例,现在正成为整个工商业储能行业的普遍现象。
一方面,国内工商储领域激战正酣,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价格内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整体价格已经步入了0.4元/Wh时代。在此前结束的ESIE 2025上,高工储能注意到,有多家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商依然打出了价格牌。
另一方面,2024工商业储能市场整体增长并不如系统集成企业的预期,导致整体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投资方也收紧了工商业储能投资,甚至有投资方表示目前不再投资工商业储能项目。
高工储能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选择放弃单纯设备供应商的角色,意图转身挤上工商业储能运营的核心牌桌,形成“设备+运营”的双核。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迫在眉睫。
此前切入工商业储能市场的江苏北人就提出了 “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 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留给单纯的工商业储能设备企业的时间不多了,是选择在低价竞争的浪潮中坚守,或将被出清产能,还是顺应大势,向着资产运营的“塔尖”攫取利润,正成为摆在工商业储能设备厂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寻找新的增长,刻不容缓
工商业储能产业链和系统集成企业的增长“危机”早有预兆。
首当其冲的就是价格,2023年,彼时工商业储能系统价格还高高在上,能达到1.5元/Wh,甚至有企业在1.8元/Wh,这一方面是当时主攻工商业储能的企业很少,基本属于卖方市场,业主方对于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以及收益等诸多问题还不明晰,市场接受高价格产品。
但随着入局者众多,工商业储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逐步进化也带动了系统价格在2024年从年初的1元/Wh下滑到年底的不足0.6元/Wh,再到2025年众多企业喊出低于0.5元/Wh的震撼价。
与低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商业储能系统的成本。
此前有头部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曾专门就工商业储能系统硬件核算其BOM 成本发现,0.51-0.53元/Wh是一个接近整个设备的成本价格。
虽然随着技术的快速创新迭代和应用规模的扩张,近两年工商储成本下降有其自身的逻辑,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众多的跨界入局企业也让市场不乏赔本赚吆喝者。
但在新能安储能事业部中国区总裁马金鹏看来,部分企业靠低价博眼球,难以实现盈利,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如果不能实现盈利,不能持续的存活,实际上对于投资商跟资产运营商不是一件好事情。
弘正储能副总经理杨晓光也坦言,企业应追求合理毛利,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而非单纯打价格战。
最为核心的是,工商业储能作为最为市场化的细分赛道,目前主要依赖于地方的政策补贴和当地峰谷电价差盈利,在这一链条中,设备制造商其实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业主方、中间方、运营方等等处于市场优势,自然攫取了大部分利润,成本价格压力就留给了设备方自行消化。
关键是,这一局面的背后,其实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已经是尽力而为了。
高工储能调研多家企业级从市场获取的信息显示,降本提效是去年以来工商业储能企业的重点,不管是通过技术迭代、供应链优化还是内部挖潜降本,企业事实上已经将降本快要做到了“极致”。
在降本的同时,工商业储能企业还积极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以及较高毛利的海外市场,以此来提升盈利水平。但受制于各种因素,效果并不明显。
换句话说,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盈利能力的滑坡,直指行业的核心矛盾:主要还是得靠卖设备为主要驱动力,价值不大。
所以,目前摆在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面前的选择是,必须寻找更有力的增长引擎,从产业链低附加值的制造端向下游更高利润的运营端延伸。
2025,工商储运营大有可为
从储能行业并不算长远的历史来看,设备方参与运营并非没有先例。但之所以如今回归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视野中心,本质上是工商储场景需求变化和产业链生态迭代的共同驱动。
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136号文件的出台,取消强配,新能源全面入市下,储能行业正从“政策型储能”向“价值型储能”快速转向,作为完全市场化的工商业储能成为收益多元化市场探索的先锋。
伴随着电力市场现货交易的展开,工商业储能收益将从目前占绝对主导的峰谷套利向着需求响应、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扩展,参与运营无疑是这一探索的重要基础。
弘正储能董事长封安华在接受高工储能采访时就表示,未来整个工商业的格局,一定是从今天的卷价格到卷你的能力,尤其是随着电力市场化的推进,对系统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会非常的高。所以运营未来是一个行业的塔尖。
据高工储能调研了解,弘正储能已经帮助部分合作伙伴构建虚拟电厂的聚合和虚拟电厂平台(VPP)。弘正储能计划先做负荷聚合商,提升设备聚合能力,精确设备参数,使其具备快速响应和调度能力,逐步从邀约性需求响应向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拓展。
马金鹏也透露,新能安目前通过结盟等方式参与资产运营,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下沉到运营环节。
据高工储能调研了解,奇点能源也已经在江浙一带申请以二级聚合商的身份参与到虚拟电厂的交易。
2024年工商业储能系统出货量TOP5的融和元储更是将“做最懂运营的储能服务商”作为核心理念,截至2024年底,运营资产规模已突破5.5GWh。
在此前的ESIE 2025上,融和元储AI赋能的智能交易及VPP运营平台正式升级上线,凭借对电力系统级的认知、软硬结合的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融和元储为储能提供从解决方案到交付并网再到资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工商储大厂精控能源副总经理王晨奇告诉高工储能,精控能源下一步是向能源聚合商转型。
不过,即便是已看到工商业储能的运营价值,也并不意味所有设备厂商都能一定抓住运营机遇。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同发展理念、不同技术基因,甚至是不同规模体量的工商储企业究竟该如何在做好运营,抓住增长的机会?
但毋庸置疑的是,留给单纯工商储设备企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原标题:留给工商储设备商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