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电池企业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约束,涵盖碳足迹、回收责任、材料使用、安全标准等多个维度。
其中,储能电池属于工业电池范畴,从时间节点来看,进入欧盟市场需要在2026年2月前提供产品碳足迹报告。
具体来看,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制造商必须提供包括电池材料、制造商、碳足迹等信息的“电池护照”,并采用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的产品环境足迹(PEF)方法进行核算。
从核算方法来看,欧盟要求使用“直连电力”(如绿电直供)或“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计算碳排放因子。
从认证标准来看,ISO 14067是碳足迹量化的核心国际标准。而目前储能企业的重心,是基于该国际标准细化一款产品生产全流程的碳排放,界定各环节的碳足迹边界。
从认证复杂程度来看,欧盟新电池法是对电池全制造环节直至出厂,包含正负极、电解液的生产、壳体和冷却系统组装、电芯生产、模组组装、电池系统组装、以及运输等环节的碳足迹核算。
由于碳足迹核算的复杂性以及国际互认机制的缺失,中国本土的数据库可能存在滞后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并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中欧互认,减少核算差异。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4年,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针对储能行业,2025年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方案支持研究制定全产业链能耗计量、碳排放核算评价规范,研究建立储能电池“护照”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储能产品溯源管理体系和碳足迹认证体系,推动与国际规则互通互认。
在国内数据库缺失及相关政策仍处在初期阶段,部分企业选择与具备国际资质的机构合作进行认证,莱茵(TúV Rheinland)、南德(TUV SúD)、挪威船级社(DNV)等是国内企业较常合作的认证机构。
2024年3月,阿诗特能源总部工厂完成全部绿色认证手续,包含ISO 14067产品碳足迹认证。
2025年1月,TüV莱茵为比亚迪储能电池柜颁发ISO 14067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双方根据ISO 14067标准要求,制定了储能电池柜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分别涵盖了原材料获取、预处理、产品制造等阶段。
2025年1月,天合储能Elementa金刚2产品的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已成功完成,该报告由全球安全与认证机构UL进行审核。与此同时,同步完成的还有符合ISO 14067标准的碳足迹报告与生命周期评估(LCA)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欧盟新电池法与国内的“3060”双碳目标并不脱钩,宁德时代、远景动力、瑞浦兰钧、蜂巢能源、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实力企业选择前瞻布局零碳工厂以推动未来的碳中和、碳达峰运营,领跑绿色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