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池正在经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阵痛阶段。314Ah储能电芯在2023年一炮打响,结束了300Ah、310Ah、320Ah、345Ah等不同容量储能电芯的混战状态,成为280Ah之后行业公认的第二代储能电芯。从市场反馈来看,314Ah在2024年的出货量渗透率达到40%。GGII预测,2025年314Ah电芯的渗透率将超过70%。值

首页 > 储能 > 储能电池 > 锂电池 > 市场 > 正文

314Ah之后的“躁动”与“分野”

2025-04-21 08:34 来源:高工储能 作者: 高工观察

储能电池正在经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阵痛阶段。

314Ah储能电芯在2023年一炮打响,结束了300Ah、310Ah、320Ah、345Ah等不同容量储能电芯的混战状态,成为280Ah之后行业公认的第二代储能电芯。

从市场反馈来看,314Ah在2024年的出货量渗透率达到40%。GGII预测,2025年314Ah电芯的渗透率将超过70%。

值得一提的是,在314Ah不断渗透大储、工商业等主流市场的同时,行业已悄然展开对下一代储能电芯的布局。2024年第三季度,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分别领衔一众电池企业以625Ah、688Ah站位下一代储能电芯。

然而,从多家电池厂商600Ah+储能电池的型号、尺寸来看,两并、刀片、叠片等新技术的出现,需要新设备的匹配。因此在产线搭建、调整上存在滞后性,给予了其他型号储能电池入场角逐下一代储能电池的机会。

2025年的北京储能展上,多家电池企业正式推出了392Ah、472Ah、587Ah、783Ah等不同容量的储能电池,欲与625、688Ah抢占下一代储能电池身位。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电池企业并没有“单押”某个型号,更多的是偏向交叉布局多款电池,以减少试错风险。

不完全统计,海辰储能、瑞浦兰钧、中创新航、力神电池、鹏辉能源、远景动力、楚能新能源、海基新能源、融捷天弋能源等电池企业都在314Ah之后推出了两款及以上电池产品。

从布局理念来看,一部分电池企业以追随系统集成企业为主,另一部分电池企业以跟随头部企业为主,紧盯宁德时代动向。

从市场切入角度来看,314Ah储能电芯在一众300Ah+产品中冲出重围,并以“标称容量”激起行业水花,逐步获得市场以及业主的青睐。下一代储能电池在找准容量定位的同时,更要形成性能差异切入细分市场,避免盲目内卷。

以系统容量为导向定义储能电池

在314Ah储能电芯的带动下,5WMh储能系统同步成为市场普遍认可的产品。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储能招投标中涉及5MWh储能系统的项目规模超11GWh。

事实上,百兆瓦时以上的储能项目更青睐5MWh及以上大容量储能系统。在上述5MWh储能系统招投标项目中,百兆瓦级项目规模占比超67%,规模超7GWh,包含2个GWh项目。

面对日益增长的GWh级别储能项目,20尺集装箱标准下的系统容量升级更为迫切。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百兆瓦时以上的储能项目中,多以50MW划分一个分区,通过系统容量升级,相较5MWh的储能子阵可减少更多的土地使用面积。

在此背景下,行业将目光聚焦到6.25MWh储能系统,目前已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瑞浦兰钧、海基新能源、力神电池、中车株洲所、南都电源、赣锋锂电、特变电工、晶科能源、运达股份、鹏程无限、南瑞继保等都推出了相关产品(为不完全统计)。

传导至电池环节,以6.25MWh为导向,相关电池企业已相继推出392Ah、587Ah、783Ah等不同容量的储能电池适配。

值得一提的是,392Ah、587Ah储能电池主要标榜可充分利用现有产线,避免了盲目的产线投资,是电池厂商在成本导向以及抗风险下的最优解。

其中,部分企业的392Ah储能电池更是可以与280Ah、314Ah等当下的主流电池共线生产,大大减少了产线调整的成本和时间,可快速实现量产交付。

高工储能了解到,储能市场已发展至大洗牌阶段,对于重资产的电池企业而言,容错率更低,任何细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错失市场以至被淘汰出局。

面对下一代储能电池分水岭,电池企业不仅要站稳脚跟,还要站对市场。

以系统容量为导向确定电池容量则是当下更为贴近市场的选择。而业主对储能系统的最大需求在于经济性,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下提高能量输出,提高投资回报率十分关键。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电芯“分流”

容量竞赛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只是进入市场的敲门砖,面对日益多元的储能场景,电池的综合性能与场景的适配性更加重要。

从细分场景来看,长时储能、构网型储能等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储能电池的性能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长时储能方面,目前主流产品是全钒液流电池,其能量密度较低(12-40Wh/kg),但循环寿命超过1万次。

而锂电池切入长时储能市场,长循环寿命是硬性指标。甚至可以牺牲一部分能量密度以提高循环次数。

目前,针对长时储能市场的锂电池产品包括:海辰储能1130Ah、亿纬锂能628Ah、瑞浦兰钧564Ah等,循环寿命均超过了万次以上。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4小时及以上长时储能采招落地规模约15GW/63GWh,占比整体储能采招落地规模的25%以上,新增长时储能并网规模约1.3GW/8.1GWh。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全锂电长时储能项目的规模较小,混合储能项目有望带动锂电池在长时储能上的应用空间。

构网型储能方面,具有频繁响应电网调频需求,以及主动调频、电压支撑等电网交互能力,还具备形成独立微电网的运行能力。

对比跟网型储能,构网型储能需要在毫秒内稳住电压和频率,相关储能产品需具备高频次充放电能力,对电池的性能需求反应在高倍率及超长循环寿命上。

GGII预测,2025年的构网型储能出货有望增加到7GW,2030年有望达30GW,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56%,有望带动构网型专用储能电池的市场导入。

尽管314Ah目前已经成为储能市场的主流选择,但日益增长的细分市场抬高了314Ah的性能需求,继而出现了高倍率、零衰减、超长循环等第二代314Ah产品接棒竞争。

因此,下一代储能电池在确定新容量标准的同时,也要更多地考虑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构筑性能壁垒,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原标题:314Ah之后的“躁动”与“分野”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