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京经信发〔2025〕19号)。其中明确8的措施,支持MaaS企业在京集聚发展;推动信息软件企业发展行业模型能力;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实施信息软件企业智能技改工程;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速构建开源生态新体

首页 > 智能化 > 政策 > 正文

北京发布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

2025-04-10 08:50 来源:北京市经信局 

4月8日,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京经信发〔2025〕19号)。

其中明确8的措施,支持MaaS企业在京集聚发展;推动信息软件企业发展行业模型能力;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实施信息软件企业智能技改工程;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速构建开源生态新体系;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训。

原文如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4月8日

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北京信息软件业技术和应用场景优势,把信息软件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渠道、主服务商,协同行业用户、大模型厂商等各方力量,加快大模型的行业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支持MaaS企业在京集聚发展。支持云服务和大模型厂商等搭建全栈式MaaS平台,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建立可量化的MaaS平台动态指标跟踪和评价机制,对达到一定服务规模的MaaS平台给予算力券支持,降低MaaS平台在算力匹配、大模型调用、数据治理等方面成本,对算力部署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利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中关村论坛等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发布MaaS平台实践案例,加大推广力度。

二、推动信息软件企业发展行业模型能力。深化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合作伙伴机制,组织信息软件企业、大模型厂商与金融、能源、交通、安防、教育、医疗等行业龙头用户结成伙伴,合作形成行业大模型落地的标杆示范典型案例,通过“首方案”支持,对解决方案中非硬件部分采购额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奖励。

三、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支持创新主体开发跨领域、多任务、自规划的通用智能体,对已取得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上线批号、首次在各类应用商店上架的通用智能体,优先协调算力保障,并对运营服务中调用算力和模型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举办“创客北京”AI智能体专题赛,对获奖产品给予资金奖励,并向市区两级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推荐。推动北京市数字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大模型上下文协议、多智能体协议框架等标准草案制定,为智能体在异构系统环境中的零障碍部署提供标准指导。

四、实施信息软件企业智能技改工程。支持信息软件企业通过算力构建、大模型部署、数据治理等方式提升软件研发效率,并对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事务处理软件、新型安全软件等进行智能化技改,根据项目可纳入支持范围的投资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奖励。

五、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发挥信息软件企业的行业知识优势,瞄准人工智能应用需求,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开展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评估,推动信息软件企业牵头创建行业数据采集实验室,开展智能化标注平台、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合规流通平台等建设,形成并发布一批行业语料库。对首次向社会开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符合条件的给予数据券支持,单个企业或机构最高50万元。

六、加速构建开源生态新体系。利用开源软件已形成的资源优势,建设服务全国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并给予配套支持。打造人工智能国际开源社区,支持基于开源平台开展大模型商业化应用,吸引人工智能开源组织落地并实施共享开源项目,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开源贡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共享开源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

七、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面向中小企业智能应用需求,征集一批具备大模型部署、大模型精调、开发工具链、数据治理或辅助软件开发等功能的智能产品,以及DCMM评估等服务,符合条件的纳入中小企业服务券支持范围,对中小企业使用相关产品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补贴。

八、加强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训。支持行业协会、学会、联盟,联合信息软件企业、行业用户、新型研发机构及相关院校,共同开发大模型部署优化、AI+产业融合创新、智能体构建、人才资格认证等模块化培训课程,组织“首席数据官”培训、区域巡回讲座、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年度培训1万人次,培养具备产业落地经验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跨领域解决方案专家及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