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镍铜等电池金属供应及价格震荡,产业链影响几何?
电池金属供应及价格震荡,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市场担忧。
刚果(金)的钴出口禁令、印尼的镍矿政策收紧、美国铜关税预期等事件接连冲击市场,不仅会推高电池制造成本,也或影响企业重新审视技术路径与供应链布局。
从目前情况来看,钴与镍仍处供应过剩、库存高企格局。市场认为,除非政策能迫使矿山实质性减产,否则短期内其影响或更多在于抬高成本底线,而非造成严重短缺。供应端的结构性调整仍是未来价格走势的关键。
对于国内装机占比达80%的磷酸铁锂电池来说,钴、镍价格上涨并未造成太大影响。目前,磷酸铁锂正极、废旧磷酸铁锂正极片等价格均维持稳定。
钴、镍价格上涨将更多影响以钴酸锂为主的消费电池市场,以高镍三元电池为主的国内中高端纯电汽车市场,以及以高镍三元电池为主的海外动力电池市场。
此外,铜价的震荡或将驱动采用更少铜、同时追求更高安全性能的复合集流体技术的快速产业化。
刚果(金)作为全球钴供应的绝对主导者(占78%以上),其2025年2月实施的钴出口禁令迅速引发市场剧变。
禁令颁布后,钴价从16.2万元/吨飙升至26万元/吨,涨幅超60%,并一度导致报价系统瘫痪。
尽管禁令原定为期四个月,但刚果(金)政府已明确表示可能延长政策,以维持高价带来的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该国与印尼(全球钴供应占比10%)的合作计划,进一步释放出资源国联合管控供应的信号,加剧了市场对供应长期紧张的担忧。
钴价飙升直接冲击电池正极材料成本。数据显示,三元前驱体(523型、622型)价格分别上涨30%和28%,钴酸锂涨幅也达20%。
然而,下游电池企业对材料涨价的接受度极低,成本压力更多由中游材料企业承担。
据悉,目前钴价上涨对终端电池售价的影响约2%,但材料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厂商甚至选择暂不报价以规避风险。
印尼和菲律宾两大镍供应国(合计占全球供应70%以上)的政策调整,成为镍市场动荡的核心推手。
印尼于2025年将镍矿税率从10%上调至14%-19%,并调整基准价格(HPM)更新频率至每月两次,旨在通过财税手段最大化资源收益。菲律宾则计划禁止原矿出口,推动本土冶炼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直接导致镍矿开采成本上升,一季度硫酸镍已出现5000吨供需缺口,镍价进入上行通道。
此外,印尼与刚果(金)的合作不仅限于钴资源,两国还计划联合管理氢氧化镍钴(MHP)等关键中间品供应,进一步强化资源国的话语权。
高镍三元电池因能量密度优势备受追捧,但其对镍资源的高度依赖正成为“双刃剑”。
印尼政策收紧后,镍价上涨迅速传导至硫酸镍等中间品,冶炼厂采购成本增加约15%-20%。尽管下游车企对高续航电池需求旺盛,但成本压力或迫使部分企业重新权衡技术路线。
与此同时,全球铜市场也正经历剧烈动荡。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铜期货价格本周三一度触及历史新高。市场普遍认为,对美国可能重新对进口铜征收高额关税的预期不断升温,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具体而言,美国铜价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国际基准铜价之间的价差持续扩大,诱使非美地区的铜供应商积极将现货运往美国市场以赚取利润。
据估算,约有50万吨铜目前正流向美国,其中大部分已在运输途中。这种大规模的跨区域调运,在短期内推高了美国市场的铜供应量,但同时也加剧了非美地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进一步推高了全球铜价。
截至3月28日(周五),中国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沪铜期货所有合约价格均维持在人民币8万元/吨以上,主力合约年内累计涨幅已超过10%。
对于电池制造商而言,铜价的持续上涨周期直接转化为成本压力,铜箔作为电池负极集流体的核心材料,其成本占电池总成本的10%-15%,铜价波动直接挤压电池企业利润。
近期,复合集流体产业化再度升温,由美国市场需求和潜在贸易政策引发的铜价飙升,或成为中国复合集流体产业今年发展的催化剂。
原标题:钴镍铜价格震荡 电池市场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