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储能产业价格“内卷”风暴仍在蔓延,产能过剩下的“供过于求”形势亦未得到根本改变,对低端劣质产能和低效企业的市场出清仍在继续。但在猛烈的价格战硝烟和炮火的剧烈冲刷下,我国储能产业“大浪淘沙”已在出现深刻变化。行业内部的分化和行业格局的调整正在加速,“强者恒强”和“优胜劣汰

首页 > 储能 > 储能应用 > 发电侧 > 评论 > 正文

华夏储说23丨行业内卷行将探底,头部引领“卷价值”将带动储能进入新一轮产业竞争发展

2024-11-19 16:11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华夏基石 张建功

2024年我国储能产业价格“内卷”风暴仍在蔓延,产能过剩下的“供过于求”形势亦未得到根本改变,对低端劣质产能和低效企业的市场出清仍在继续。但在猛烈的价格战硝烟和炮火的剧烈冲刷下,我国储能产业“大浪淘沙”已在出现深刻变化。行业内部的分化和行业格局的调整正在加速,“强者恒强”和“优胜劣汰”情势日渐明显,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和跨界企业的出局也持续在发生。在产品价格降至底部情况下行业内卷也即将探底,头部引领的技术创新以及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等,正在将储能产业的竞争从“卷价格”,引向“卷价值”的轨道。2025年将可能成为储能产业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国储能产业的竞争,将可能从各类企业血拼价格,转向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价值竞争和头部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竞争。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储能产品的“低价竞争”,并非是行业技术进步推动形成的降本效应,而是企业之间为求生存而实施的商业行为。市场需要回归理性,产业也需要实现进化,只有基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的竞争,才能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2024年价格战的硝烟仍在蔓延,储能产业的市场出清尚需时日

一方面,在疯狂的价格战愈演愈甚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企业仍在涌入本已拥挤不堪的赛道。有机构通过企查查数据统计,过去十年间(2014年-2023年)储能产业企业注册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022年以来,每年新增注册企业规模都在4万家以上。截止2023年末,储能产业注册企业数量合计达15.76万家,十年间增长了13.33倍。而进入2024年,仍有不少企业继续涌入储能产业的赛道。仅上半年储能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4.02万家,截止2024年6月末,储能企业注册数量已飙升至19.10万家。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巨大难以获得全球市场消化。4月10日,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发布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CNESA《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显示,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200GWh;而同期,全球电力储能年总装机量约为100-120GWh。也就是说,单是中国储能企业的出货,就是全球装机量的近2倍。在严峻的供过于求局面下,中国储能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2024年上半年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连3成都不到。尽管如此,仍有大批储能新玩家“飞蛾扑火”般源源不断涌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新增规划和建设中的产能合计达到1172GWh。

国外市场消化了中国储能四分之三的产能。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CNESA《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包括阳光电源、比亚迪、远景能源在内的中国储能企业,总签约订单超过80GWh。其中,海外签约订单超过60GWh,主要来自美洲、欧洲、澳洲等地。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储能企业产能的四分之三都是在国外消化的。但是,中国储能企业国内外签单量放在一起,或者说国内外储能年装机总需求量也就100GWh,远消化不掉中国储能企业年200GWh以上的巨大产能。

2024年储能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依然未减。今年储能招标市场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参与的企业数大幅增加,竞争更加激烈。有统计,上半年在部分储能大项目招标采购中,有203家储能技术企业参与到了储能设备订单的竞逐中,同比增加54%,但其中只有123家企业有所斩获,占比60%。在竞争最激烈的新华水电集采标段中,共有多达71家企业参与投标。上半年民企、地方国企开发商在储能示范项目指标竞逐和开发建设的参与程度明显提升,以中城大有、山东高速、协鑫等为代表的新型开发商,以阿特斯、远景、阳光电源、欣旺达、晶科等为代表的具有储能设备供应能力的开发商,都在各地储能项目的开发建设中表现抢眼。

市场“搏杀”愈见猛烈屡创新低,价格探底仍不能遏住内卷狂潮。持续一年多的储能产业链降价“风暴”,2024年还在持续。持续的价格“内卷”已为行业的发展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市场疑问也在继续——储能价格何时才能探底?

全球再生能源研究顾问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 2024年截至8月31日,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含税价均价为0.33元/Wh,环比下跌4.4%;314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含税价均价为0.34元/Wh,环比下跌 2.9%。这些价格均逼近甚至跌破企业生产成本线。在经历了年初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各种倍率的储能系统和EPC的报价,自二季度开始持续稳步下降,不仅屡创新低,而且均已经突破了0.6元/Wh大关。据CNESA统计,国内新型储能系统今年上半年中标均价为0.676元/Wh,同比下降49%,几乎腰斩。进入8月后,由于储能招标项目加大对314Ah电芯的采购力度,314Ah订单规模持续增长,原有的280Ah库存电芯的集体出清,推动价格进一步探底,触及0.30元/Wh以下的低价。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透露,目前,300Ah+产品在全球大储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0%。

InfoLink指出,当前电芯价格已经跌至历史低位,虽然下跌幅度有所减缓,但短期内电芯产能依旧持续供过于求的状态,部分厂商为保持开工率仍将采用低价策略获取订单。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破8万元人民币/吨,也为储能电芯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创造空间。下半年行业仍然会面临价格战。

对我国储能行业的“内卷”,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认为,当前我国储能行业底部已经明确,但产能出清和库存消化仍需一定时间。行业利润明显回暖取决于需求提升以及储能产品供应端优化调整速度,InfoLink此前预测,电芯产能过剩问题在2024年第一季度触底,结合材料成本考量,短期内储能电芯价格再下行的空间将会有限。

二、价格战加剧行业分化,储能产业格局正面临重塑

中国储能强势崛起的背后,亦有风险在加速聚集,产业淘汰赛正进入深水区。2023年全球储能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上,受地缘政治、贸易保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增速有一定下滑。叠加储能全产业链的产能过剩,储能全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多数储能企业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双双下滑严重,或“增收不增利”。当前的一系列数据也都在证明,中国储能强势崛起的背后,也有风险在加速聚集。尤其在全球经济下行、需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诸多因素,都在加剧产业分化,储能产业的投融资亦逐步回归冷静,产业的淘汰赛正在进入深水区,储能产业已步入新一轮残酷竞争与洗牌周期,产业格局正面临重塑。

从过往一年产业链不同环节,包括材料、电芯、PCS、系统集成等企业的业绩来观察,受锂价震荡、产品竞争同质化等因素影响,项目招标价格持续走低,盈利水平预期不明朗、产业持续承压的态势依然蔓延。已有多位产业届人士告诫同行,未来两到三年内:一半以上的系统集成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这必然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淘汰赛。乱战之中,竞争加剧,企业盈利分化严重,有的企业依然能日赚超1亿元,而有些企业则连年亏损,已处于破产边缘。

随着价格战的延续,行业 “洗牌”已在悄然发生。储能电芯早已是行业巨头的地盘,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前10大电芯厂家的出货量占据了全球91%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引领市场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了引领市场潮流的重要力量。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TOP10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三星SDI、远景动力、鹏辉能源。其中,除去排在第八位的韩国三星SDI外,其余9家均来自中国。

出货量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达114.5GWh,同比增长33.6%。其中大储(含工商业)电芯101.9GWh,同比增长44.3%。其中,排名前10的电芯厂商CR10合计占据了全球约91%的市场份额,意味着更多数量的10名以后的电池企业,加起来的总出货量不到10%。分散到每一家企业头上,其出货量最多也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个MWh,多数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恐只有10%左右,必将进入淘汰的边缘。其中宁德时代的出货量超过40GWh,稳居行业第一,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亿纬锂能的出货量也接近15GWh。而排在出货量前5位的企业CR5合计市占率即达到73.2%,意味着TOP5之后的企业,出货量只有3-5GWh,相对于其数十GWh甚至上100GWh的产能,其产线的利用率恐也仅30-40%左右。

在系统集成商领域,随着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头部企业加速拉开与腰部企业距离。在大型储能系统集成领域,CR6企业凭借其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优势,加速拉开了与腰部二三线企业的距离。这些头部企业不仅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还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信誉,在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市场份额也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在工商储能领域,随着工商业储能市场的逐渐兴起,更多细分领域的企业开始涌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然而,由于工商业储能项目较为分散、开发流程复杂且法规政策和标准尚不完善等原因,原大储集成商并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相反,一些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企业,凭借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反而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约90GWh。其中交流侧Top5系统集成商为特斯拉、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Fluence和远景储能,5家企业出货合计超30GWh,CR5为33.3%,中国企业占据3个席位。直流侧宁德时代稳居全球第一,其系统集成能力逐步显现;比亚迪则凭借均衡的国内外出货增长位居第二;海博思创作为系统集成老牌玩家,常年位居行业前列,本次位列直流侧全球第三。根据市场排名和结构,我国头部储能企业在国内及亚太地区赢得更多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则已经进入到了在价格、产品性能和解决方案、供应链甚至是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比拼。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位列多榜单前列,其它厂商则凭产品技术实力纷纷挤进排行榜,持续打破过去美欧集成商垄断排行榜前列的格局,中国厂商正在全球市场发挥更多的带动作用。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分析,全球储能市场正由快速发展期进入行业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TOP10集成商将瓜分8成以上的市场。增速减缓、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市场分野、技术迭代、资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变局,将使得行业加速分化。高工产业研究院尤其指出,在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预测,到2025年,大量没有核心技术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将被淘汰出局,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将迎来一场洗牌,2025年也将成为储能行业一个关键的拐点。

黑鹰光伏将当前我国储能系统领域企业分为五类:其中锂电系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商为代表,对这些企业而言布局储能其实也就是业务延伸,有着电芯技术和综合实力等优势。创业系以海辰储能、海博思创、瑞浦兰钧、麦田能源、奇点能源等创业黑马企业为代表,凭着创始团队较强的技术积累和融资能力在储能中逐步立稳脚跟。风光系以天合光能、协鑫集团、晶澳科技、阿特斯、晶科能源、阳光电源等光伏巨头,以及远景能源、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华锐风电等风电巨头为代表,作为新能源领域的老牌实力玩家,将风光新能源产业向储能延伸,可借助其有已有的新能源品牌和渠道上优势,获得快速的发展。

国资系则以各类央国企为代表,包括“两网” “两建” “五大六小”一众“国家队”电力企业。结合其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已成为大储领域的主力军。其布局储能既有能源变革推动下的迫切需求,也有占据国家政策和大资金运作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电网旗下企业还长期在电力电子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领域构筑了雄厚的技术与产业实力,更成为源网侧电力储能的重要生力军。

跨界系则是外部第三方进入的纯粹“跨界者”,企图搭上这一轮新能源发展的快车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这些跨界企业大多没有核心技术,基本靠跑渠道拿项目,上游组件全部外购,下游产品则是拼凑组装,价格战一开打即陷入无利润甚至越做越亏的困境,已成为头几轮被市场淘汰出清的对象。

据有关分析显示,2023年末统计中国储能企业有17.8万家,其中入局储能3年以内的公司倒闭率为5%;维持了5-10年的公司倒闭率达到16%;有1.28万家企业在行业中仅坚持了5-10年。接下来的两年,将会有更大量的企业在这一轮价格竞争中陆续会倒下来。

整个储能行业既是百舸争流,也在大浪淘沙,行业资源与利润正在加速向头部企业聚集。目前整个储能行业在产品技术水平、服务解决方案、市场盈利机制、运营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都还处于持续的创新探索中,行业的成熟度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竞争阶段,都还未形成绝对的龙头和较稳定的市场格局。通过激烈的价格比拼,行业正加速洗牌,技术和资本实力、市场理解和认知、商业运营模式等优势不明显者将加速出局。尤其是那些实力不强者的新进者、赶热点却对行业理解不深的跨界者将被淘汰,“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的预言,或在接下来的两年真实上演。

作为头部企业,他们在标准化、产品化、定制化、规模化以及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强的优势。此前草莽成长阶段,均凭借各自的渠道资源优势拿订单、抢市场谋生存求发展。在行业加速走向集中后,头部企业凭自己的产品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规模优势,以及服务能力,不断拉高竞争的门槛与层次。比如上百MWh与GWh级别的项目基本只能在头部企业中产生,在产品创新上始终引领行业的走势。

根据InfoLink近两年数据,目前储能电芯大局基本稳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稳居前三,且2022和2023年三家的储能电芯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总出货量市占率超过50%,尤其宁德时代一家,其锂电池的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就达到37.5%;瑞浦兰钧与海辰储能也是后来居上。2024年第一季度总出货量Top5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比亚迪与海辰储能。

作为储能产业中游的核心环节系统集成,“强者恒强”的态势也愈发明显。根据CNESA数据显示,2022年储能系统全球市场出货量排名Top5企业为阳光电源、比亚迪、海博思创、华为、中车株洲所;2023年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排名Top5企业为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南都电源、远景能源,都是属于目前新能源行业的头部企业。

目前出现粗制滥造的产品一时的“劣币驱逐良币”只是短暂现象,是每个行业都会有的周期性规律。市场真正培育起来,用户最终清醒后,劣币终究会被自然淘汰。“储能在年底就要淘汰80%”被广为流传,也是因为市场对储能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强者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增强,弱者加速淘汰。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 根据111家锂电上市/IPO公司最新年报(2023年财报)中营收、预收款、归母净利润、对外投资、经营与筹资现金流、总资产与负债、资金实力、员工规模等核心数据制作了十大排行榜。其中,营收TOP20企业占整体储能企业的比重达64.32%;对外投资TOP20企业占整体比重达72.84%;经营现金流净额TOP20企业占整体比重达122.31%;客户预收款TOP20企业占整体比重达85.81%;归母净利润TOP20企业占整体比重达104.04%,资金净值TOP20企业占整体比重达107.91%,筹资净额TOP20企业占整体比重达374.48%(部分企业净额为负)等,产业集中度全面超越2023年数据。

三、持续的“内卷”促使行业进入“冷静期”,产能投资也在回归理性

储能企业IPO上市出现大收缩。过去几年,储能行业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掀起了一股融资潮和上市潮。但从2023年起,进入激烈内卷下的储能企业开始在资本市场不尽如人意,在IPO上“拉开弓了也得把箭放下”。2023年8月底A股IPO阶段性收紧以来,更是为储能企业的IPO埋上一层阴影,越来越多企业在IPO之路上都卡在了最后的那“临门一脚”。

接下来的一年,储能行业或不可避免迎来一轮“IPO撤回潮”,整个资本对储能也将趋谨慎。IPO市场的收紧可能会加速储能行业的洗牌过程,优秀企业将更有可能在市场中立足,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

产能投资回归理性。从产能规模来看,据CNESA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储能电池产能规模74GWh(含拟建、开工和投产项目),投产项目产能规模9GWh,同比-31%,全部来自锂电池项目。整体来看,产能投资回归理性,黑芝麻、珠海冠宇、新宙邦等多个锂电池、材料、电解液项目暂缓或终止。

虽然当下我国锂电池储能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但基于新能源转型的确定性发展前景,今年来仍有不少企业加码投资电池等储能产业。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储能产业产能过剩,应该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过剩,实际是低端、低效和劣质产能的过剩。头部企业持续投资扩大产能,亦是基于在为本轮产能出清、下一轮产业发展做准备。今年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再现头部企业大手笔投资,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从投资金额来看,百亿级项目有2个,50-100亿投资的有2个,10-50亿的17个,1-10亿的7个。从项目内容来看,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电池领域依然占据大头;电池材料项目在去年大扩产后,布局越来越少,7月统计在内的仅有4个。

四、价格内卷已进底部,价值竞争和头部企业竞争将可能成为下半年以及2025年行业发展的新起点

有业内人士判断,储能价格的内卷目前已基本进入到行业底部阶段,价值竞争将成为储能产业新一轮“内卷”的核心,行业的竞争已开始逐步集中到一二线头部储能企业内部,2025年或将是储能行业的一个新起点。如果说从2023年开始的储能“内卷”大家比拼的是谁能亏到最后、“剩者为王”;而进入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在部分跨界企业被淘汰出局、卷价格已都没出路的时候,更多的企业会开始转向技术与产品的创新领域,通过“技术降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业绩分化使得行业竞争格局出现了深刻变化,而行业的竞争也已逐步向一二线头部储能企业内部集中。前述不论是上游电池企业,还是中游PCS、EMS、储能温控和消防、系统集成,头部企业的竞争焦点也逐渐聚焦在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制造上;竞争维度更多聚焦在产品层面,如电芯的容量、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系统衰减,以及构网技术、智能化、安全等。通过技术层面的创新和规模化制造,推动储能系统单位成本持续下行,释放利润空间。也就是储能产品的竞争已开始从“卷价格”到“卷技术”。

一方面从技术角度拉开储能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为市场提供更具质量、性能和服务功能、解决方案的更优质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实现“技术降本”,在增强企业自身参与市场价格比拼能力的同时,为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规模化制造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将成为企业能否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随着储能“内卷”到新的高度,那些无持续研发和综合制造能力与资金实力的公司逐渐出清,无疑会让储能企业的竞争门槛进一步提高。未来储能行业发展也将像曾经的光伏、动力电池一样,遵循“二八定律”,少部分头部公司瓜分大部分市场份额,最终强者恒强。

图1:2021-2024H1国内储能企业格局变化(全球市场出货量)

资料来源:五矿证券研究

从上图可以看出,储能系统中的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比亚迪、海博思创,近几年都一直排在前列;中车株洲所从2022年从TOP10榜单之外猛然跃升至TOP5之后,近两年则一是稳居在第二位。

储能电芯中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始终保持在行业前茅。而中创新航从2022年挤进TOP10后一年几个台阶,2024年上半年则跃升到行业前三,反映出作为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转向储能电池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实力。瑞浦兰钧和海辰储能作为2022年冒出的黑马,在TOP10中也基本稳住了自己的排位,排名较为靠前,但瑞浦虽出货量一直比较坚挺,盈利状况却仍未扭亏;而鹏辉能源因欧洲户储市场的巨变,近两年多来已从行业前三逐次跌落至第八位。储能PCS基本上一直是阳光电源、科华数据、上能电气、盛弘股份领先,而作为曾经的龙头古瑞瓦特则以被挤出10名开外。

技术创新、规模化制造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将成为储能企业能否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据有关统计,截至7月23日,国内储能设备板块有28家上市公司已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有7家公司预计实现利润增长,3家扭亏为盈,2家略微增长;而同时也有5家公司业绩预计下滑,4家首次亏损,7家持续亏损。这种经营表现上的巨大分化,使得业界对于储能行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忧虑。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认为,这种分化局面预示着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田庆军认为,具备电芯自研自制能力的集成商更具竞争优势,毕竟电芯成本占系统成本的约50%-60%,而且在产品质量、交付能力和全生命周期售后服务水平等方面有更好的保障能力。

在本轮储能阶段性周期调整中,同质化、低成本的核心都是抢占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在技术创新、品牌构建、渠道建设等方面的长期竞争力,仍然是核心的护城河。储能企业可以牺牲短期盈利为保市场规模,但是切忌为了眼下而放弃长期竞争力,忽视标准化、核心技术突破或新模式等真正创新点上持续上攻关,否则只能是顶着出货量“光环”一时的自娱自乐。行业发展始终是在降本增效,但最终的驱动力是技术创新与突破。在储能未来发展中,企业还是要依靠性价比高、技术领先、产品优质、服务完善等取胜,头部企业将会发挥聚集效应,在创造性、开拓式创新上引领行业向好发展。

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到2025年,我国储能行业势必迎来又一场新的洗牌,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而这一轮新的洗牌,将可能是在对低端、低效产能,劣质产品和“赶热潮”企业大量出清,储能产品从技术上较全面成熟,整个行业在市场环境、盈利机制、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相对成熟基础上,头部龙头与一二线企业之间,按照市场游戏规则、行业自身发展规律而进行的行业“正式竞赛”,再到后面的市场 “格局决赛”。而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储能价值重新定义的时刻。

五、认清产能过剩的本质和当今全球产业发展的逻辑,方能寻找到我国储能产业的更好出路

与其他行业一样,储能产业的产能过剩,既有因行业赛道过热吸引大量“追风者”进入;也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逆转,造成海外市场受限萎缩, “外循环”受阻所致。从近年来我国对外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持续减弱即可得到确证。

实际上,我国产能过剩并非仅仅储能等几个行业,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所有行业的一个共同特征。而这种涵盖几乎所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并非主要为经济周期的原因。基于我国全球独有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配套的优势,我国除少数尚不具备技术优势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外,其余大多数产业的产能布局,基本都是基于全球市场的布局。因此,在全球地缘政治叠加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干扰下的海外市场受限和萎缩,大潮退去,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就格外凸显。

撇开跨界进入的低端劣质产能,我国储能产业如锂电池的生产,仅头部企业布局的产能即可满足当前全球储能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清楚认识我国产能过剩的本质原因,认清当今时代全球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以“走出去”在海外布局我们的优势产能消化国内市场大量过剩的产能,已成为我国储能产业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基于长期对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储能产业的投资实践,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黑铁基金及炎黄基石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研究院《储能的中场赛事:进化与创新——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正式发布。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华夏储说”系列文章,供相关储能企业、投融资和研究机构,以及关心、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人士参考。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作者: 华夏基石 张建功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