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浙江电力交易中心公布了适用于浙江电力现货电能量市场运营的《浙江电力现货电能量市场交易实施细则》,从5月1日起,浙江电力现货市场重启长周期结算试运行,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是用电大省,也是能源供应小省。近五年来,浙江全社会用电量以年均超过6%的速度增长,外来电超过全省用电负荷的1/3。同时,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占比迅猛增长,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市场交易的广泛推广极大地推动了浙江清洁低碳转型,缓解了发用两侧的供需矛盾,促进了浙江电力市场有序良好发展。
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持续努力,与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健全浙江电力市场建设,持续强化电力系统经济性分析,并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在探索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绿电绿证、批发、零售市场协同运作的全市场体系的同时,浙江推动绿电市场转型,创新分布式光伏聚合绿电交易,积极培育市场良性业态,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努力在能源安全、经济、绿色方面寻求平衡。
两手发力,电力市场格局渐塑
作为全国第一批电力现货交易试点,浙江于2017年9月印发电力市场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等配套专项方案,提出“建立以电力现货市场为主体、电力金融市场为补充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
2019年9月20~26日,浙江电力现货市场首次周结算试运行顺利完成。当年,浙江推出售电市场交易配套措施,引入售电公司,开展四大行业用户售电市场交易,以促进电力价值属性的展现。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浙江于2021年8月创新推出独立第三方辅助服务市场,允许虚拟电厂等可调节资源参与备用辅助服务交易,以实现电力削峰填谷,保障浙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配合北京交易中心完成全国首场绿电交易,成交电量超3亿千瓦时。同年,浙江发布《浙江省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放开除居民农业及保障性发电外的发用两侧电量入市,并组织了首次代理购电工作。
2022年,浙江在连续高温天气、外来电匮乏以及一次能源价格迅速上涨等多重挑战下,努力保障电力供应和价格稳定。
2023年年底,随着供需关系的趋缓,一次能源价格下降,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浙江“四箭齐发”,重点修订中长期交易规则、售电公司管理办法等四方面内容,市场化交易工作持续深入。
经过近10年探索,“初长成”的浙江电力市场活力被有序激发,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成本反映与杠杆调节作用显著改善,调节供需、保障供应的作用逐步提升。
稳步转型,探索全市场体系协同运作
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例如,电力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或引发电价波动,电力市场的监管是否到位、新能源入市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皆是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谨慎考虑和应对的问题。
在保障电力市场的平稳运行、提升市场活力方面,浙江积极探索实践。在“保供稳价”的同时,优化交易模式,加强中长期市场、零售市场与现货市场衔接机制,畅通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渠道,并不断提升服务质效,满足市场主体的各类需求。
截至2023年年底,浙江电力市场注册用户超12.7万家,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首位。年交易电量3445.3亿千瓦时,占用户总用电量比重超过80%。自5月现货结算进入长周期运行以来,浙江电网运行安全稳定,市场运营平稳有序。
电力现货市场能够精准反映实时供需情况。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现货处处长徐立中表示,现货出清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发电边际成本,充分发挥了市场发现价格信号的作用。目前,电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协同运作。浙江省90%以上的电量在年度、月度交易中明确量价协议,其余在现货市场中按照供需形成价格。长远来看,电力市场将有效反映供需关系,科学引导投资和消费,也将促进竞争和降低成本,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今年,浙江将市场服务网络延伸到基层,组建网格化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质效。由各级政务服务人员和供电公司人员组建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网格化服务队,经浙江电力交易中心系统培训后,开展入市指导、签约辅导、业务咨询等交易服务。当前,浙江已累计构建基层服务网格1452个,形成以3600余名政府网格员为主的服务队伍,政策宣贯惠及2万余用户。
为切实保障用户权益,浙江还优化零售价格机制。浙江将各类零售套餐中的分时价格改为单一价格,便于用户直观比选。用户选定套餐后可同时勾选封顶条款。未勾选用户享有24小时签约冷静期,以便理解结算规则和封顶条款。今年选择应用封顶条款用户占比达99.99%,通过套餐优化等方式减少用户购电成本近9亿元。
浙江还开启了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可调资源参与市场分担共享机制,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自5月以来,浙江调频辅助服务市场连续运行,累计为发挥调节功能的发电企业提供超1亿元服务费用。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浙江还积极构建和完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绿电、绿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外贸出口大省,浙江汽车制造、家具制造、纺织服装等主要外贸型制造行业交易动力较强。国网浙江电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跨境民企通过绿电交易推动绿色生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入外企的供应链系统,绿色属性在竞标中具备优势;二是要直接出口产品,用绿电绿证来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豁免碳关税,提升产品竞争力。
2021年,浙江在组织国内首场绿电交易后,持续优化绿电交易机制。到了2023年,浙江绿电交易实现常态化开市,共组织交易95场,交易电量82.14亿千瓦时,参与用户超15000家,交易电量和用户数量均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前列。浙江首创了分布式聚合绿电交易,2023年共计80家分布式聚合商代理超6000个分布式项目(工商业用户)参与交易,成交电量超10亿千瓦时。分布式聚合绿电交易既满足了分布式电源的入市诉求,又有效缓解了“隔墙售电”的矛盾,有力支撑省内绿电市场发展。
今年1月,浙江省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工作细则发布,通过鼓励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能发电聚合参与、明确绿电绿证价格机制、合理设定可交易上限等措施,推动绿色能源消费,助力能耗抵扣政策落地。
今年上半年,浙江累计开展绿电交易54.7亿千瓦时、绿证交易1765.4万张。绿色电力市场引导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动新能源由政策扶持逐步过渡到市场激励,提高了新能源消纳水平。
全面提速,深化下一轮改革
浙江借助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契机,建立竞价机制,传导价格信号,探索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绿电绿证、批发、零售市场协同运作的全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培育市场良性业态。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稳步推进,浙江也在思考如何深化下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
在制定电力市场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未来趋势,确保电力市场健康运行。当市场供需较紧张时,应查找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市场的有序引导实现供需平衡。同样,考虑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到一定阶段时要面对新能源消纳难的问题,应引导和配置一些灵活调节资源。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煤电等传统能源发电正面临为绿电“让路”的局面,它们应如何转型?当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后,如何与其他能源并行发展?要解决“传统主力军”与“新生主力军”的两难问题,应健全电力市场与绿电绿证市场的协同机制,在体现新能源价值属性的同时推动新能源公平承担系统调节成本和消纳成本;引导火电机组由电量供应主体向支撑调节性电源转变,并依托发电侧容量保障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促进各类电力资源协同发展。
此外,市场自身也有一些体系需要完善。当前的浙江电力市场发用电两侧市场主体仍未全面入市,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特征依然存在。要充分挖掘真实价格信号,需要切实发挥计划发用电量的兜底保障性作用。在保障居民农业价格稳定的同时,把一部分价格传导给市场化用户,发挥市场的调节性作用,通过一定信号的正确引导,实现市场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和传统大宗商品一样,电力市场的价格也有批发价和零售价。市场中有一部分用户可以与直接产销商进行议价,但更多小而散的零售主体只能通过售电公司来获得商品的二次传导价值。作为“中间商”的售电公司不能只赚“差价”,也应在上游市场通过竞价或者博弈,为下游主体争取更好的能源价值属性。同时,应鼓励售电公司根据各类用户用电价格水平和结构,通过竞争方式形成不同的零售套餐,以市场化价格机制和商业模式激发用户侧调节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