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
当前,中央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聚焦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着力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的引领作用。小新持续为您推出“千行百业看央企”系列报道,聚焦电网、发电、油气、通信、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关键性行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透视趋势、扫描全局。今天为您关注发电领域,带来第四篇报道《电力保障主力军引领科技创新绿色转型》——
入夏,金沙江峡谷暑气袭人,白鹤滩水电站巍峨耸立。滔滔江水在此转化为清洁电能,约7毫秒“闪送”到2000千米之外的江浙两省,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严冬腊月,神东矿区地层深处黑金滚动、装车站点昼夜不息。西煤东运大通道上,一列列满载“神东煤”的列车极速驰骋,滚滚乌金点亮万家灯火。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民生保障的基础,中央企业承担着60%以上的电力供应,是电力保障的主力军。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央企业全力做好能源供应、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努力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履行好央企责任使命。
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
“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高速发展。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带动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同比增加280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46.1%。
7月15日,中国三峡集团发布消息,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主体工程已进入调试阶段,力争今年底投产发电。
这个位于甘肃瓜州的光热储能电站,设置两个相邻吸热塔,共用一台汽轮发电机;塔下,近3万块可自由转动的定日镜,像向日葵般追逐着太阳一天当中的运行轨迹,采光面积达80万平方米;塔底,是两个装着熔盐的巨大储罐,有了它们,电站不仅在有阳光时可以正常发电,还可以借助熔盐将多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实现24小时稳定不间断电力输出。
2023年12月10日,国家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中国广核集团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这是“分布式能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散式风电。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近年来进入产业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2022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万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装机58%以上。
山东德州宁津县,近期,中国电气装备许继集团首个“投建运转”坑塘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投运成功,闲置坑塘“聚沙成塔”,实现了“绿色”转身。
河北省保定西赤村,这个革命老区河北唐县的村庄,如今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在国家电投的推动下,这里不仅建成了首个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项目,还落地了分布式光伏、户用光储、微风发电等场景,实现了电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迅速的同时,新型储能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
6月30日,我国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储能项目——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时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运。这是实现钠离子新型储能技术在全球的首次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4月9日,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由中国能建和国家电网共同投资建设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一次成功,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实现核心装备100%国产化,标志着全球压气储能电站迈入“300兆瓦级”单机商业化新时代。
去年7月,我国首个高海拔光氢储项目——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氢储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通过光氢储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实现绿电、绿氢消纳。
能源是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效率效益,加快构建以风电、太阳能发电大基地为主体,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发展,氢能、新型储能支撑调节、前沿核心技术引领带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为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筑牢电力保供“压舱石”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火电仍旧发挥着电力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2023年岁末,全国多地气温骤降,供暖供能需求大幅攀升。多家央企“火力全开”,密集部署稳产保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2023年,中国华能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中国中煤完成煤炭产量2.43亿吨,同比增长6.6%,完成发电量843亿度、同比增长51%,完成供热量2935万吉焦、同比增长21%,均创历史新高。
当前,迎峰度夏正步入关键期。中央企业不断提升煤炭供应量,让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更加坚实。
今年以来,中国大唐全面总结运用近年来储煤工作实践经验,加强电力供需形势分析,科学有序开展燃料采购储运。根据大负荷“先南后北”鲜明特点,中国大唐明确分区域库存控制节点目标,实施“分区轮动”错峰采购。截至7月14日,电煤库存量超1800万吨,可用天数超30天。
国家能源集团提前谋划,在煤炭生产方面,咬定自产煤月均产量5000万吨峰值水平不放松,加快煤矿产能核增和证照办理,强化外购煤资源组织,保障供应稳定可靠。截至7月15日,自产煤同比增长0.1%、外购煤同比增长13.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下,如何兼顾电力保供与绿色转型?能源央企承压奋进,着力打造减碳“利器”,探索出一条条“向绿”“向新”之路。
推进煤电清洁高效利用——
7月14日,中国华能原创、国际首创的COAP技术(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首套验证工程成功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该技术基于低温氧化吸附原理,可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多污染物的一体化高效吸附脱除和近零排放控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3年,中国能建设计的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示范工程正式投运。这是亚洲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碳捕集工程,也是国内首个大规模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工程。
打造供暖供电创新样板——
“暖核一号”是由国家电投自主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能零碳供热技术,是我国首个核能商用供热工程。2023年“暖核一号”三期工程建成,五个供暖季累计提供零碳热量901万吉焦,节约原煤消耗81万吨,打造了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核电大规模热电联产提供了良好范本。
202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接下来,能源央企还将积极对标对表“双碳”目标,抓住落实“两个联营”政策机遇,做好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优化组合,为能源保供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5月25日8时,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4号机组的成功投产进一步验证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安全性、成熟性和先进性。这一成就不仅为“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中广核还实现了“华龙一号”从技术研发、工程转化、到项目投产的全面落地,带动上下游5400多家核电设备企业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已具备核电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有力促进我国核电产业链韧性和实力的提升。
7月13日,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迎来开工建设三周年。这是继“华龙一号”后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中国核能技术迈向新高度。
放眼全球,小堆是当前国际核能领域竞争的焦点之一,目前有18个国家正在开发建设八十多种小堆。相比于很多国家开发的小堆还停留在纸面上,“玲龙一号”率先迈出了模块化小堆工程落地这关键一步,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龙一号”“玲龙一号”,一大一小“双龙”腾飞,是能源央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
向海图强,行致深远海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由之路。深海装备技术不断升级,为深远海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7月12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启航仪式举行。这是全球首台双风机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首创“V”字形塔架结构,总装机容量达到16.6MW,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全球广泛海域。中国中车为这一漂浮式风电平台提供了核心部件——2台9.0MW漂浮式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
2023年12月18日,由中国电建研发并投建的国内首座75米水深海上自升式勘测试验平台——“华东院308”举行交付仪式。该平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指标最先进的海洋新能源综合勘测平台,国产化率达97%以上,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海上勘测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空白”。
新技术正赋能能源的高效开发。甘孜州雅江县,国投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于2023年11月首次蓄水至正常蓄水位。这是国内第一座采用“施工全过程智能化技术”修建的300米级超高堆石坝工程,推动我国高土石坝填筑进入“无人驾驶”时代;距离两河口50公里的柯拉光伏电站,智能跟踪支架融合AI技术,主动分析识别最佳跟踪角度,年平均发电量提升1%以上。
国家能源集团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旗下大渡河公司和数智科技公司基于多年智慧企业建设成果,聚焦水电应用场景,创新应用模式,自主研发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全集团水电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并打造水电行业的“工业应用商店”——“云上水电”平台,为全国各类水电企业提供气象水情、库坝安全、设备管理、智慧工程等特色“云化服务”,为传统水电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升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面向未来,能源央企还将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核聚变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尽快补齐产业链安全“短板”,奋力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全力锻造出长板产业的“杀手锏”,立足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