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

首页 > 输配电 > 微电网 > 市场 > 正文

常州市将分阶段推进30个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

2024-07-16 08:30 来源:常州市发改委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为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我市编制《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部署开展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系统推进源网荷储科学融合互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

二、主要内容

《方案》总体框架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明确系统谋划、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基本原则。到2026年末,全市建成具备推广价值的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30个。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探索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为规模化推广提供系统指导。

(二)主要任务

1.打造典型场景。一是打造光储充场站微电网,面向企事业单位、城市特定公共区域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场站,培育车网融合互动新型产业生态。二是打造建筑楼宇微电网,面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学校、医院等场景,以能量管理系统为基础提供冷热电联供的综合能源服务,实现源荷协同优化和友好互动。三是打造工业绿色微电网,面向全市重点行业领域优势企业,集成应用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余热余压利用和能量管理系统,探索建设一批灵活智能、供需协同、多能互补的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四是打造产业园区微电网,在产业园区内整合多种供能形式实现多能互补和资源综合利用,搭建能量管理系统,降低园区综合用能成本及能耗水平。五是打造和美乡村微电网,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促进乡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建立商业模式。一是创新运营理念,鼓励项目投资运营主体一体化开展用户侧电能替代、综合能源供应以及灵活性资源开发,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二是完善市场交易,推动新型智能微电网项目深化与电网的双向互动,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三是探索电碳融合,充分发挥新型智能微电网绿色低碳属性,探索电碳协同发展模式,创造绿色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

3.构建产业生态。一是汇集全市新能源产业应用领域头部企业组建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发展联盟,打造新能源深度协作生态圈。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支持相关新能源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成套产品的研发应用,通过市场主体和服务业态培育带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完善标准机制,推动电网企业完善涉及微电网准入、验收、并网计量、结算等各类服务,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现微电网统一接入和管理。

(三)实施步骤

按照“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分阶段推进30个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2024年启动试点工作,围绕各类典型场景选择合适区域开展探索,启动10个以上试点项目建设,试点示范范围覆盖全市各辖市区。2025年扩大试点范围,在持续推动完成首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再启动10个以上试点项目建设。2026年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启动10个以上试点项目建设,并到2026年末,建成30个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在能源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重大问题。着力构建政企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智能微电网建设新局面。

2.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参与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市场交易的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给予适当运行补贴。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鼓励银行机构对下级支行提供效益补偿,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专项贷款产品。

3.健全政策机制。积极向上争取推动完善新型智能微电网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项目建设运行跟踪机制,加强新能源就地消纳、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效益的评估。

4.加强培训推广。开展技术培训、教育科普活动和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关注度和参与意愿。依托我市消防预警救援现代化指挥体系平台加强跟踪监测,利用市新能源产业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安全培训。通过典型场景案例征集展示工作成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