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最新表态称,其目标是到2028年将干式涂层技术(dry-coatingtechnology)商业化。这是一项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电池制造技术,为公司加强竞争力开辟一条道路。“LG计划在第四季度完成干式涂层工艺的示范生产线,并在2028年开始全面生产。”这是LG新能源首次公开该项技

首页 > 储能 > 电动汽车 > 动力电池 > 市场 > 正文

LG新能源计划2028年商用!这一电池技术将迎突破

2024-07-05 09:32 来源:电池cbu 作者: 子蕊

据报道,韩国电池巨头LG新能源最新表态称,其目标是到2028年将干式涂层技术(dry-coating technology)商业化。这是一项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电池制造技术,为公司加强竞争力开辟一条道路。

“LG计划在第四季度完成干式涂层工艺的示范生产线,并在2028年开始全面生产。”这是LG新能源首次公开该项技术的商用化时间表。去年12月出任LG新能源首席技术官的Kim Je-Young估计,干法工艺可以将电池制造成本降低17%到30%。

Kim Je-Young表示:“LG电子正在开发的干式涂层电极制造工艺,与阴极颗粒大小无关,可以同时适用于阴极和阳极。”他补充说,将干式涂层电极制造应用于具有较小颗粒的阴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Kim Je-Young在接受最新采访时表示,“在电池竞争对手中,LG在干涂层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们10年前就开始(研究)了。”

绿研院注意到,当前,多家公司都在研究干式涂层技术,其旨在取代制造阴极和阳极电极的高耗能湿法工艺。

据了解,湿式涂层技术需要将化学物质溶解在有毒溶剂中,然后在电池生产线上近100米长的烤箱中在高达20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干燥,这一过程成本高昂。

使用干式涂层技术则能让电池制造商节省设备成本、空间等,该工艺使用干法涂层设备将电极材料均匀涂敷于电极片上,是一种不依赖溶剂、不含水,且不产生废水的电池生产工艺。

特斯拉曾表示,如果干式涂层和更大电芯的所有潜在能效都得以实现,Model Y的4680电池制造成本预计会降至5000-5500美元,大约是2170电池成本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单位体积下含有更多的活性物质,干法电极或能实现更大能量密度。有实验数据显示,干法电极能量密度可以超过300Wh/kg,且具备实现500Wh/kg的可能性。

特斯拉早在2019年就收购了一家名为Maxwell Technologies的“干涂层初创公司”。2020年的特斯拉电池日上,该公司表示,采用干法电极工艺,可以最大程度的简化流程、工序。公司目标是未来在现在150GWh的工厂空间中能够容纳1TWh产能,每GWh产能投资降低75%。

大众汽车也正致力于研发新型干式涂层工艺,旨在将其应用于电池生产中,并通过此项技术取得对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优势。去年,大众汽车电池制造子公司PowerCo首席运营官塞巴斯蒂安·沃尔夫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型干式涂层工艺可将电池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30%,这有望使每辆电动汽车的成本降低数百欧元。同时,该工艺还能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使用体验。

今年4月,松下能源宣布,已在其位于日本大阪的住之江工厂(Suminoe factory)内建成了一座新的研发中心。该工厂致力于下一代电池的制造,以增强松下的制造竞争力并扩大其全球生产能力。这个研发中心也将成为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的核心。

该设施旨在通过绕线和焊接技术开发以及验证新兴的干法涂层技术来优化能源效率,从而加速高效设备的部署。此外,还将与位于Nishi-Kadoma的新研发设施合作,合作开发新的电池产品。

外界认为,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推动更高效的电池制造工艺也是一个机会。

例如,韩华集团分公司、电池生产设备制造企业Hanwha Momentum正在与电池制造企业一起研究干式涂层技术。与此同时,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初创公司AM Batteries招募了特斯拉的资深员工,帮助其开发干式涂层电池喷雾方法的设备。

此外,总部位于韩国的Narae Nanotech Corp.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提供涂层,该公司也在试图通过更多容易实现的技术来打入电池行业。Narae试图通过使用氙气闪光灯将涂层线切割一半来改进湿法工艺,而不是使用干式涂层法工艺。

当然,LG新能源想要实现干式涂层技术商业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第一,要攻克技术难题。干式涂层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研发其工艺和设备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当然,还需要和其他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

第二,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今,电池市场的发展迅速,各家企业都在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因此,LG新能源将面对来自其他电池企业越来越多的压力,如研发程度等。

总之,LG新能源希望在2028年前实现干式涂层技术的商业化挑战和机遇并存。相信在其推动下,更多企业将加入这一赛道,推动这一技术的更快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