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传统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相对缓慢。此外,“十三五”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电能替代,电能替代贯穿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动了农村、交通、工业等相关产业用电量的增长。用电数据折射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明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谁是新增电量“潜力股”?

2024-06-28 16:11 来源:南方电网报 作者: 潘秋杏

近年来,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传统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相对缓慢。此外,“十三五”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电能替代,电能替代贯穿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动了农村、交通、工业等相关产业用电量的增长。

用电数据折射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明显,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未来哪些行业会成为用电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电量增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新能源产业潜力大

近年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拉动高端制造业用电量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第二产业中的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为14.5%,高于制造业用电量增速7.2个百分点。2021—2023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都高于制造业用电量增速。

在制造业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实现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大幅增长69.4%。从公开数据来看,2021年和2023年,增速分别达到91.3%和76.8%。

南网能源院投资与财务研究所所长吴鸿亮分析,过去几年光伏电站投资的增长带动产业链用电量增长,未来几年仍将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相关产业链用电量会持续增长。

中电联原统计信息部主任薛静认为,电力行业在向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会带动新能源设备制造业及其上游电解铝、玻璃硅、锂等相关材料制造业以及电气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长。

薛静还提到,新能源材料造价成本降低,将带动更多新能源相关产业转化为其他能源或产品,比如绿氢、甲醇等,除了提供日常用电,新能源也可以是工业脱碳的媒介,拉动用电量增长。“在新能源创新技术的促进下,其功能正在逐步扩展外延”。

电动汽车是电力转化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用电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5.3%,2021—2023年用电量增速分别为46.8%、71.1%、38.8%。

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增长。2020—2021年,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两年平均增速达到79%,2022年和2023年增速分别达到38.1%和78.1%。今年一季度,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70.1%。

吴鸿亮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仍有发展空间,在“存量+增量”带动下,充换电领域用电量快速增长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数字产业拉动作用增强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增长做出了贡献。今年一季度,全国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33.4%。

前述宏观经济与能源研究者认为,这几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以GPU(图形处理单元)为主的智能算力处理量加大,带动了相关数据产业用电量的增长。

算力将进一步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97EFLOPS(FLOPS即每秒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1EFLOPS=10"18"FLOPS),其中智能算力规模占整体算力规模的比例为25.4%。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要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

该研究者认为,数据中心是算力的物理载体,是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算力的发展其用电量还会增长,电力系统需要对其电力需求做好相应的测算,提前规划部署电力设施,跟上算力的发展步伐。

他认为,东部地区近几年电力消费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的建设会对电力供应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数据中心逐渐在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聚集,但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如要充分利用风电光伏资源,就需解决风电光伏波动性、随机性与数据中心所需电力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专家王向认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用电量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但未来能否替代传统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还不好判断,这取决于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程度、应用广度。

电气化仍有空间

新兴产业外,城乡居民用电、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4月,城乡居民用电量同比增长10.8%,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1%。

近年来,城乡居民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受气温等因素影响,2022年增速达13.8%。

吴鸿亮介绍,居民生活电气化率的提高是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居民私有充电桩增加,城镇社区内和农村的家庭充电桩用电量通常计入城乡居民用电,这部分电量为城乡居民用电量的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前,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接近1000千瓦时,约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OECD)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多位从业者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还会保持增长趋势。王向表示,随着气候变暖影响凸显,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居民生活所需的制冷、取暖用电需求会持续增长。

从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看,电力占比持续上升,也是用电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电能替代贯穿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中电联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年完成替代电量684.3亿千瓦时,替代电量占用电增量比重22.7%。该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气化进程将进入中期转型阶段,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用能部门电能替代不断加强。

王向指出,2013年以来我国电能替代工作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用更多电力替代燃煤、燃油,未来仍将有所增长。除了电能替代,在生产生活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电气化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将成为用电量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