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多能互补发展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微信公众号“闪亮播报”作者:亮报)深度融合近些年,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报道 > 正文

解析多能互补

2024-06-14 16:36 来源:闪亮播报 作者: 亮报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多能互补发展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闪亮播报”作者:亮报)

深度融合

近些年,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5.85亿千瓦,同比增长2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2.9%,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之和突破11亿千瓦。

21.jpg

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具有明显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增加系统运行风险。因此,在持续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投资力度的同时,必须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存储以及主动支撑能力,推动多种能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是电力行业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水平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能互补实施路径包括:

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合理配置储能,统筹各类电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优先发展新能源;

充分发挥流域梯级水电站、具有较强调节性能水电站、火电机组、储能设施的调节能力,力争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稳步提升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

确保电源基地送电可持续性。

22.jpg

青海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以光伏、风电为主要输出电源,以热能、电池储能发电作为重要补充,构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智能调控系统,建成高效快捷、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综合能源服务供需平台,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是指优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充分发挥水电、煤电的调节作用,并合理配置储能设施,从而实现多种资源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

实施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实现大规模清洁能源安全送出和可靠消纳,在推进能源清洁转型发展的同时,有助于破解资源与环境约束,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作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够纵向强化电力系统各环节衔接,横向加强各类电源互补作用,提升新能源接入和消纳能力。

23.jpg

通过构建安全可靠、高效集约的清洁能源基地跨区输电通道,联合发挥送端流域梯级水电站、调节性能较强水电站、火电机组的调节能力,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配置储能,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光热发电、压缩空气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能够合理配置形成具有较高送电可靠性的互补送电单元。

通过集中开发、统一调度的形式,可充分发挥多类型电源互补特性,减小电压和频率的波动,并提升对电网的支撑能力,提高供电质量。

【专 访】

围绕如何更好实现新能源消纳,《亮报》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专家黄越辉进行了专访。

黄越辉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正步入新阶段,宜用长期性、全局性的视角综合考虑新能源发展与消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源网协调规划,加强新能源全局优化配置

合理确定新能源开发布局和时序。在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和配套支撑能力的前提下,制定各区年度新增建设规模、装机布局和开发时序。同时针对大型风光基地发展新形势,超前开展新能源友好接入分析,将分析管控措施前置,确保风光基地并网后稳定可靠运行。

加强各级电网与新能源协调规划。加强“沙戈荒”基地电网构建,加快大型新能源基地输电外送通道建设,发挥电网资源配置作用,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加强配电网规划体系建设,提高配电网规划精细度和精准度,适应海量分布式光伏发展需求。

二是加强高精度功率预测与电力气象研发及应用

随着装机占比的提高,新能源已逐步成为保供的重要参与者。新能源出力预测的准确性、新能源合理纳入平衡的比例,对火电开机方式、跨省跨区送电安排及有序用电措施的制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建议加强高精度功率预测技术研发及应用。

针对当前源荷双侧的天气高依赖性,建立高精度、高可信度的新能源资源模拟与功率预测系统,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为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电力气象技术研发及应用,在设备气象环境监测、气象预报预警、极端天气影响评估等方面持续研发,构建气象条件可监测、变化趋势可预测、灾害影响可评估的电力气象支撑体系,将天气气候条件分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系统规划和调度决策的必要构成,有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三是提升新能源运行管控能力与灵活平衡能力

加强新能源与常规电源、储能等配套灵活调节资源的协调运行。结合新能源发展,从广域互补的角度,开展配套电源全局优化,保证灵活调节资源在经济性最优下的合理配置。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快速精准协同支撑体系,采用系统级振荡抑制及风险管控策略,支撑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全景监测和高效消纳。

充分利用能源互联网的高速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海量分布式新能源智能感知和自适应控制水平,构建“云—边”协同的分布式新能源广域协调优化调控系统,支撑实现中东部地区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的分层自治与集中决策,实现海量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可观、可测、可控以及自我优化和智能互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