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印发《平顶山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计划围绕“7群12链”,初步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转移转化应用能力,扩大绿色低碳科技供给。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突破1—2项绿色低碳关键性、应用

首页 > 碳管家 > 碳排放 > 碳源减排 > 政策 > 正文

平顶山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024-06-13 11:37 来源: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 

河南省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印发《平顶山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计划围绕“7群12链”,初步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转移转化应用能力,扩大绿色低碳科技供给。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突破1—2项绿色低碳关键性、应用性重大技术;新建1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取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建设一支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平顶山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为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和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平顶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参照《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眼长远、兼顾当前、系统布局、突出重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全面塑造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新优势,高质量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围绕“7群12链”,初步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转移转化应用能力,扩大绿色低碳科技供给。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突破1—2项绿色低碳关键性、应用性重大技术;新建1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取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建设一支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到2030年,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体系明显提升,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更为强劲,科技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

聚焦全市能源发展战略任务,立足我市能源结构,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开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技术研究,推动能源革命和结构转型。开展重点用能行业煤炭燃烧与转化过程的技术革新,实现全市能源系统能效提升。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安全、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重点研发氢能绿色制取、安全储输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加快先进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新能源储能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

(二)加快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创新

聚焦与能源结构转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应用需求,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工业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突破口,实现工业优势再造,推动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升级。研发绿色低碳工艺,推动低碳流程重构和数字化智能转型等,拓展数字赋能和智能制造覆盖面。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为突破,重点研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高效低碳生产工艺、余热余压高效利用技术等,重视行业间的协同联动和集成减碳,加强通用节能装备技术研发,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方式,以工业行业的流程再造和融合发展,支撑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三)加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低碳零碳技术攻关

加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低碳建筑建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绿色低碳建材及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建造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建筑节能减碳标准提升和全过程减碳。加强新能源相关技术、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开展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及运维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交通运输智能化管理新技术,推动高性能、轻量化、节能型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开展交通运输领域能耗与碳排放实时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大型交通枢纽(近)零排放等低碳技术研发,研发交通污染与降碳协同治理、载运工具污染排放净化控制等技术,推动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四)提升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

结合我市科研、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加快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在能源产业转化、电力系统、工业领域的应用。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研究。巩固农业碳汇功能,研发绿色农业投入品、低碳减排耕作技术、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

(五)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示范

秉持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目标,开展一批典型的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根据我市典型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及区域定位等特点,探索典型区域的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途径。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重点工业行业流程绿色重整、低碳零碳建筑、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二氧化碳高值转化、低碳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种养一体化、农村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及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模式。

(六)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平台、人才协同增效

面向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基地、人才、资金调度机制,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持续推行科研项目组织机制。聚焦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领域,整合市内优势创新资源,加快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化储能等技术的供给,工业节能降碳,建筑节能减碳,交通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向,融合多学科力量,依托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聚焦绿色低碳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引进培养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七)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优化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创业生态。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容提质,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平台,牵头承担国家、省和市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培育一批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加快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实施方案落实工作,市科技局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攻关、推广示范、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全市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作,充分衔接河南省科技厅战略规划,积极融入河南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科技厅双碳科技战略规划在我市落实落地,加强市县(区)协同联动,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形成合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推广。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国家、省和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及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完善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为我市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鼓励多元投入。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绿色低碳创新投入的引领、放大、示范、增效作用,统筹创新研发专项等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优化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绿色低碳研发投入。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形成与创新链紧密关联的资金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