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为建设电力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在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的主旨报告
(2025年5月8日)
辛 保 安
今天我们召开第二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电力科技发展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凝聚合力,对于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电力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讲三方面情况,与大家交流。
一、我国电力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电力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电力行业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勇攀世界电力科技高峰,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2024年,电力行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科技进步奖13项、技术发明奖3项,获奖数量占比6.8%,在全国各行业中名列前茅。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成功研制300兆瓦F级重型燃气轮机,海上风电单机容量达到26兆瓦,晶硅-钙钛矿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34.85%。世界首套可控换相直流换流阀成功应用,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四代核电、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110兆瓦光热电站等一批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平台,实现交直流大电网微秒级仿真技术的重大突破。
二是电力数智化转型取得新成果。大云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加速融合,海燕、伏羲等系列国产芯片推动我国电力工控芯片迈向自主可控,虚拟电厂、数字孪生、智能巡检、智能配网等新技术新设备快速发展,光明电力、大瓦特、大禹等一批AI大模型开发成功,人工智能在电力负荷预测、市场交易、设备诊断、系统调控等领域应用落地,数智化坚强电网加快建设。
三是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机制。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机制持续完善,科研活力不断释放。目前,电力行业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5个,建成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56个,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1年以来,共有230多项科技成果入选我国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四是参与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主导编制IEC、IEEE等电力国际标准超过100项。我国绿色能源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水电装备在“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占有率达到65%。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送出一期、二期工程,累计输送绿电超过18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电力技术装备走向世界的“响亮名片”。
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电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截至2025年3月,全国电力装机达34.3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9%,风光新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火电,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9%。多年来,中国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安全运行的纪录。一项项重大创新成果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电力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电力精神,彰显了电力行业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担当。
二、电力科技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科技制高点争夺日趋激烈。“十五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期,电力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发展形势看,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竞争呈加剧态势。未来三年,预计全球电力消费年均增长4%左右,清洁能源将满足全球超过90%的新增电力需求。低碳技术加快迭代,新能源、储能、氢能、核能等技术发展迅猛,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体系。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链与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美国、欧盟等组建能源转型关键矿产联盟,推动新能源产业链本土化。这迫切需要我们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产业布局,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从电力发展趋势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科技创新需求非常迫切。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基础、形态特征、运行特性发生重大改变。随着新能源比例快速提高,各类终端用电设备数量迅速增长,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性日益突出,电力供需调节难度持续增加,极端天气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于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气候弹性、调节柔性、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大停电事故给全球再次敲响了警钟。我们要针对这两起事故,密切跟踪、认真研究、举一反三,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目前,我国电力发展许多领域都已进入“无人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各种难题挑战。
从技术攻关方向看,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瓶颈亟待突破。我国电力技术发展举世瞩目,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材料等仍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光伏胶膜、风机主轴承等部分新能源组件仍然需要进口,长周期电化学储能技术有待创新发展,特高压套管、分接开关等核心装备研发尚未全面突破。在数智化时代大势中,如何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发展有机融合、相互赋能,还面临许多新任务、新挑战。
三、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电力行业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完善创新体系,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为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抢占电力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新能源发电、数智化坚强电网、储能、CCUS、氢能等重点领域加大攻关力度,掌握源头底层技术,带动重点装备突破。加强基础研究,面向能源转型、能源安全、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领域,有组织推进探索性、应用性基础研究,布局一批前沿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强电力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应用。推动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形成以高价值发明专利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中外标准互认。
二是坚持协同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高端装备、智能制造、AI大模型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大力推动成果转化,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攻关,加强首台(套)技术装备研发示范,推动多地共建电力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人工智能应用,落实国家“人工智能+”专项行动,加强模型、数据、算力、平台统筹。加快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推动数字底座、数智赋能、能源生态全面升级。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建设,随着能源转型不断推进,未来电力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平衡和驾驭,靠传统的经验很难解决一些突发问题。我们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把未来的电网建设得更加坚强、可靠、灵活、高效。未来的电网一定是数智化的坚强电网。
三是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健全创新体系,贯彻落实《能源法》,建立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培养关键领域领军人才、科技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和创新团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让更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实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能源领域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四是坚持合作创新,营造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等平台,探索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产业合作,推动中外碳足迹认证和绿证互认,构建贯通认证、标准、技术、装备、服务的立体化国际合作体系。
中电联作为全国性电力行业组织,始终坚持“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功能定位,近年来紧紧围绕电力保供和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促进各方合作,成为推动电力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携手广大电力企业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快实现高水平电力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