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产业育“新”求“质”关键词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本刊记者曲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聚焦油气行业,记者梳理发现,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凸显三大关键词:创新、绿色、数字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首页 > 能源 > 石油 > 评论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油气产业寻路

2024-06-05 10:02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 曲艺

油气产业育“新”求“质”关键词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本刊记者 曲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聚焦油气行业,记者梳理发现,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凸显三大关键词:创新、绿色、数字化。

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成功研制全球首批两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并投入深地科探工程,国内首家双端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实现量产,“数智中国石油”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从跟跑为主、局部领先向部分领跑、整体提升的深刻转变,授权专利数量位居央企第一方阵……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来自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表示,中国石油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第一发展战略,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统领,从“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和“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两个层面推进科技创新,油气和新能源、炼油化工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此外,我国海洋油气技术创新也在行业前沿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记者日前从中国海油获悉,在2024年国际海洋石油技术会议(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Asia)上,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中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二氧化碳回注井固井技术”以及适用于深海、深地领域高温、超高压等复杂境况的“套后密度测井技术”双双获奖,这是我国油气技术首次获得该奖项。

OTC技术大奖被誉为国际海洋油气技术领域的“奥斯卡奖”。OTC委员会在颁奖词中指出:“今年的获奖者也让我们认识到,唯有历经艰苦的研发和投入,具备原始创新和颠覆传统的勇气,才能创造出非凡的新技术成就,为探索和运用海洋能源给出全新的答案。”

据了解,“套后密度测井技术”方面,中国海油所属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中海油服突破了相关测井方法理论及关键技术,实现以极微弱信号“穿越”井下工具和水泥精准采收信号,开创了在套管中测量地层密度的革命性新方式,打破了裸眼测量和随钻测量“二选一”的行业技术定式,通过100余口井的应用验证其可靠性,成功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安全、环保的全新地层密度测量手段。

“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固井技术”方面,中海油服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碳化和酸化引发的侵蚀对井筒水泥环的腐蚀性极强的行业难题,果断摒弃了常规碱性硅酸盐水泥固井材料,成功研发高耐腐蚀性防腐水泥浆技术、特种水泥材料等一套全新固井体系,为封闭在井下的二氧化碳打造了一个“永冻盖层”,保障了井筒长期密封安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世界海洋油田碳封存的技术难题。

“此次获奖得益于中国海油持续深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紧跟能源转型新趋势打造的特色新技术,以‘研、产、用、改’一体化建设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两项技术将在复杂油气井况开发、海洋减碳固碳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为海洋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中海油服总工程师尚捷说。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要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揭榜挂帅”“赛马”新机制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确保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并支撑未来发展。

“对中国石化而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个重大考题,要全力做好答卷。”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在做客人民网《高谈客论》栏目时如是说。

“谁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大的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石化将继续攻坚石油天然气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炼油化工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努力抢占新能源、新材料这个竞争制高点,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成果,以更多“国之重器”更好服务“国之大者”。

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中国石化将聚焦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攻关组织模式、探索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格局四个方面,加快打造特色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设能源化工领域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石化把做好人才工作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来抓,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广泛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实施“头雁工程”建强战略领军人才方阵,实施“铸剑工程”建强创新中坚人才方阵,实施“强基工程”建强一线骨干人才方阵,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成为集聚能源化工领域优秀人才团结奋斗的沃土。

四是更好发挥资本赋能作用。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更多资源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资本金融新供给。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分析,尽管石油石化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石化强国地位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相比,特别是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内涵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化学化工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高端创新,特别是依赖基础创新的终端产品创新、差异化成果仍然太少;在国民经济战略领域,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环保技术和生命医药技术方面,同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在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制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先进高效、协同快捷的新体制;在人才培养、人才组织和人才使用等激励机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强激励的、不拘一格的政策和措施。

而这些,都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大力开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石油石化行业大有潜力、大有机遇、大有作为。”李寿生总结称。

绿色打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过去那种拼投资、拼资源、拼规模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绿色低碳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看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发展条件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认为,传统生产力具有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等特征和弊端。新质生产力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等特征和优势,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重塑,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绿色、智能、广泛存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成果用于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从而成为绿色生产力。所以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认为,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不再简单地局限于征服自然力、改造物质世界,而是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升的可持续发展。“减碳去碳”不是要“减能源、去能源”,相反需要优先发展能源,重点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与绿色低碳之间的协同一致。

戴厚良表示,中国石油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实施“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全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生产和供给体系,优化拓展以“六大基地”“五大工程”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布局,“双碳三新”业务跑出加速度,“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新能源大基地加快布局建设,建成新疆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吉林大型集中式风电、北京中深层地热供暖、玉门规模化绿氢等一批项目,完成普天新能源股权收购,全产业链CCUS示范项目扎实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年发电量为上年3.4倍,新材料提速工程成效显著,聚烯烃弹性体装置产出合格产品,2023年新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再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氢能产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石化是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利用主体,每年氢气生产利用量约为430万吨。中国石化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建立涵盖“制储运加用研”的氢能全产业链条,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推动绿色化转型发展,在绿电制绿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均取得突破。

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化建成加氢站128座、充换电站超6000座、光伏站3663座、经营易捷便利店2.8万余座,每天为超2000万人次提供多元洁净能源服务,推动交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在新能源业务发展方面,中国石化大力发展地热产业,继续引领我国地热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光伏、风电产业,推进风光绿电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绿电应用比例。

中国海油亦在纵深推进绿色发展跨越工程。

驭“风”,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并网投产,海上油气开发步入“绿电时代”;封“碳”,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投用,填补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借“岸”,中国海油顺利完成渤海油田三期岸电项目建设,我国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挺进国内纬度最高海湾;追“光”,中国海油首个“牧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

此外,我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多能互补的海上油田群智慧电力系统、全球最大的冷能发电装置、亚洲首套船用旋筒风帆系统等建成投用,持续为中国海油的高质量发展亮出鲜明底色。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开创众多新模式。”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认为,我国石油企业的绿色转型模式可谓独具特色。“2023年,中国石油公司不断加快推动油气行业绿色转型,实现了‘油田—地热田’‘油田—绿电田’‘油田—绿氢田’‘油田—储碳田’的转变。”

汪东进表示,当前,海上风电向油气平台供电、风光渔同场、风浪联合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海上新能源与渔业、航运跨产业协同更加深入,融合开发有助于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数字赋能

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核。

近年来,石油石化行业牢牢把握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扎实推进数智技术与生产经营融合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全产业链的各主要环节,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工业软件,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厂、智慧管网、智能制造、智慧销售等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数字技术和千行百业融合的深度广度持续拓展,深刻影响着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中国石油总会计师周松介绍,中国石油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数智中国石油”建设,着力推进数智技术与丰富场景融合发展,有力推动油气开采、生产组织、运营管理、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形成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数字化场景,国内原油产量、国内天然气产量当量、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三个1亿吨”新格局巩固发展,国内能源供应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增强,全力打造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数智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创新的新空间,努力为“数字中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石油力量。

中国石化也开展了安全高效运营的智能油气田建设。“前期,我们在很多油气田试点了智能油田建设。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之后,生产数据分析、管线泄漏的自动识别、安全违章识别等效率大幅提高,管理能力水平也不断提升。”中国石化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学良说。

中国海油副总经理俞进介绍,中国海油成功打造了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其核心业务数字化覆盖率达90%,操作费每年降低1500万元,并通过一体化智能管控赋能海上油田增储上产,恩平油田等多个海上油气田实现台风期间的无人远程遥控生产。此外,还建成了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制造基地,5家单位和9个场景入选国家部委组织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深海一号”能源站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成为世界首个具备远程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向全面建成超深水智能气田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总经理李劲松告诉记者,“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建立了一整套数字仿真模型。“这套模型在收集平台设施、海面风力、海浪等实时数据的基础上,模拟各种水文环境下船体的运行轨迹、系泊、立管受力情况以及解决方式。一旦海面环境出现变化,模型能够预测平台倾斜情况,然后通过数字计算,提前自主调整压配载系统,平衡立柱海水容量,保持船体平衡。”他解释。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中国海油的运营效率,也为我国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俞进总结称。

“石油石化工业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把握数字时代发展趋势,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动油气产业‘智改数转’,是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我们每一位从业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指出,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应用,切实提升我国石油石化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构建起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型产业体系,更好地服务能源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石化行业拥有海量油气地质工程和生产运营数据,拥有勘探开发、工程、运输及安环监测等多种应用场景,应主动担当作为,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可能制约未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数据的跨界协同锻造数智化产业链条。”俞进分析。

俞进建议,以打破产业数据壁垒、促进产业数据资源共享、建设服务统一大市场的数据大模型为基本目标,以“三新”(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三质”(高质量、多质性、多质效)为原则,推动“三智”(智能油田、智能制造、智能设施)建设,实现“三优”(优化产销、优化能管、优化环保),以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石化行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周松呼吁,要持续深化场景落地,发挥全产业链场景优势,创新落实“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加快推进AI+能源化工生态建设,以数字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安全环保、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