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亟待解决时空成本优化、成本顺畅疏导、激活发电侧和用户侧资源等关键问题。(来源:能源新媒作者:武魏楠)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评论 > 正文

罗必雄:能源转型必须把握好时序和节奏

2024-05-24 17:17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 武魏楠

电力市场亟待解决时空成本优化、成本顺畅疏导、激活发电侧和用户侧资源等关键问题。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武魏楠)

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中国能源产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回顾过去的十年,中国能源产业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推进能源转型。

当前,我们正处在碳中和全球潮流和中国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推动“双碳”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经过多年的能源转型和3年多的“双碳”实践之后,中国能源产业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总结出了哪些宝贵的经验?2023年,能源领域首部从关键技术措施、典型实施案例及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专著《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编撰完成,正式出版发行。

《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一书,以能源为主线,与各重点行业深入融合,依据现行政策要求和相关规范、标准等规定,系统论述了支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措施、综合技术方案、典型实施案例及市场运行机制,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本次《能源》杂志高端访谈栏目采访了《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主要编纂人,同时也是中电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的罗必雄,剖析中国”双碳”战略下的能源转型。

《能源》:从2021年开始,中国的能源发展就面临着“转型+保供”的双重压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罗必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转型效果显著,从一次能源自给率层面看,能源安全水平得到提升,但从能源系统层面来看,转型需直面新能源间歇波动、顶峰不足等现实情况,需急迫解决能源系统调节能力不足、整体成本上升等突出问题,这些都是压在能源安全保供身上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能源安全也应当是且必须是能源转型、能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如何协调转型和安全,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立足于“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锚定能源转型战略不动摇。对于中国能源产业,乃至于整个“双碳”战略来说,转型和安全都是不可放松的方向。这需要我们坚定认识,完善体制机制,培育绿色低碳产业等多举措并行,系统化、全局化保障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协同推进。

其次,要把握好转型时序和节奏,不断优化调整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过去的经验证明,寄希望于过快实现目标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应该在既有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清洁化工作,把握转型节奏和力度,科学制定转型路线图,分阶段确定重点任务。

最后,要充分认识、理解能源转型与安全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能源不论如何转型,能源的使命始终是为国家、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可负担的能源。

《能源》:在推进“双碳”战略的过程中,中央提出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如何兼顾安全稳定和市场化?

罗必雄:从时间维度来看,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快速增长,对电网消纳、安全稳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商品的价值更加细分,由以电能量价值为主,逐步向电能量价值、可靠性价值、灵活性价值以及绿色环境价值等多维价值体系转变。

我认为,电力市场亟待解决时空成本优化、成本顺畅疏导、激活发电侧和用户侧资源等关键问题。解决了上述问题,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目前看来,在围绕安全保供、低碳转型与经济的多目标协同下,新型电力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完善现货市场建设、发电容量保障机制、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和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稳步推进省间、省内现货市场建设,加强中长期、现货交易衔接,逐步扩大省级现货试点覆盖范围,完善现货交易限价、报价机制,形成更加合理的现货价格;二是稳步推进符合国情的容量保障机制,促进常规机组有效回收发电机组固定投资成本、引导清洁高效火电机组投资、保障系统发电能力充裕度;三是积极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持续扩大绿电交易规模,推动压实用户消纳责任,持续完善配套机制;四是加强辅助服务市场与衔接机制设计、创新辅助服务品种、健全成本分摊和传导机制,推动辅助服务市场更好体现灵活调节性资源的市场价值,激发系统灵活调节潜力。

《能源》: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储能产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您如何看待这一轮储能产业繁荣?

罗必雄: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风电、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作为新能源的配套产业,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猛,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储能市场。

过去的一年,储能延续了高增长态势,产业异常火爆,呈现出一个新兴产业的蓬勃气象,但繁荣中也有隐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除新能源+储能外,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释放,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另一方面,各路人马、各种资本争相涌入或加码储能产业,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企业盈利水平压缩,业绩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生存之战”已然打响。

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还面临着结构性产能过剩、有效利用率不高、成本疏导不畅等体制和技术性问题。尽管储能对于“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应冷静看待储能定位,警惕资本过热,造成低端产能的盲目扩张。

当前储能行业的重点,应该是把握储能发展机遇,强化政策引导,集聚关键要素,增强产业技术和商业创新,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并不均衡。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距离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高的东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地理差距。未来在推进“双碳”战略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用能和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罗必雄:解决好供需协调的问题,要坚持“内外并举”策略,既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维积极消纳西电东送的沙戈荒清洁电力,同时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东部地区和海上风电资源和核电资源。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并提升已有通道的新能源电量比例,将西北部新能源长距离输送到中东部消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到2030年,中国特高压直流预计达到42回,规模至少比当前翻一番。

在外送消纳的同时,更要积极推进新能源本地消纳,加大高载能产业导入力度,将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就地转化成绿氢、绿氨和绿色算力。

例如,“东数西算”工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家知道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如果将其布局在西部地区,与新能源联动发展,实现数能融合一体化,既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廉价清洁电力,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减少电网投资,还将产业、将发展留在了西部。

中电工程正在建设的甘肃庆阳”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正是这个思路,建成后,将可以把清洁能源直接提供给本地部署的数据中心使用。

此外,海洋也是清洁能源的富集地,未来加大海洋能源的探索与开发,是实现清洁能源供需协调的一个长远方向。目前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可燃冰、潮汐能、波浪能等等,都有巨大发展潜力。

《能源》:“双碳”战略的推进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您认为中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罗必雄:碳市场建设是目前“双碳”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绿证交易、绿电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均是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

当前,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三个市场均处于发展初期,各自存在交易机制不完善、交易平台不健全、交易量不活跃的现象,且碳市场与绿电、绿证市场尚未打通,仍需加强三个市场的统筹协调。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既要从源头构建清洁低碳供能体系,更要延伸至用户侧,让用户主动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首先,建议积极扩大绿色电力消费需求,鼓励企业用户消费绿电,推动出台绿电消费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重点地区、高耗能企业实施约束性要求,强化绿电消费责任;探索将绿电消费与绿色金融、产业发展指标挂钩,提高企业绿电消费积极性。其次,建议完善绿电、绿证在碳核算、碳市场中的抵销政策,同时避免绿色环境价值在不同市场的重复计算。另外,为应对可能的国际碳关税,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研讨,推动我国绿电、绿证与国际标准的互认。

《能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于能源行业来说,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罗必雄:在能源领域,我们还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加强。首先是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同时,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其次是加强新型调节性电源建设,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未来我们需要发展更多的长时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熔盐储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技术路线,它们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时间快,与新能源协调匹配更好,熔盐储能甚至可以实现12小时连续发电。

第三是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未来的能源系统必将越来越复杂,必须搭建一个“大脑”平台,实现不同清洁能源之间的多能互补,以及清洁能源与用能负荷之间的协同优化,这个“大脑”就是智慧能源系统。“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技术可以统筹优化调度分配资源,让清洁能源变得可预测、可调节,能够与通道利用情况和弹性负荷实时匹配,使得利用最大化。

第四是进一步强化低碳转型政策和行动上的宣传。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沟通交流,支持智库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支持和鼓励国际媒体、专家学者实地见证中国转型成效,积极利用国际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宣传中国实践、中国贡献,积极宣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理念。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一书的编纂有着怎样的背景和出发点?

罗必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化石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0%以上,电力行业排放又约占其中的一半。因此,能源电力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

我们作为全球最具规模的能源电力勘察设计咨询企业,承担了全国电力市场分析、电能消纳、电源电网布局、电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承建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清洁能源发电工程和输变电工程,在能源供应端、输配端、消费端开展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替代具有先天优势,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理应承担更多责任。

我们推出的《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一书,融科普性、学术性、应用性为一体,既系统论述支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措施、综合技术方案、市场运行机制,为能源及相关领域“双碳”事项的决策管理、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提供指导和参考,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典型实施案例,将专业性问题讲通俗、讲形象,有利于普通群众认识、理解和支持“双碳”行动。

这次我们编撰这部书,就是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的重要指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履行中央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依据自身优势积极作为的一个举措。本书以能源为主线,创新低碳技术,打造解决方案,赋能低碳经济,促进低碳实践,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建言献策,助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