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炙手可热的储能行业,也面临着难解的困境。一面是招投标价格连破新低,一面是电池厂商在“极致降本”压力下展开大容量储能电芯的激烈竞逐。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储能企业正“逆境求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90GW+,较2022年翻了一番。业内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量将达60GW。国内市场方面,有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200GW,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30%。由此看来,新型储能市场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与储能相关的企业已达17.4万家,仅在2023年,新注册的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就超过7万家。但“有进有出”,虽然行业目前还未到“80%系统集成商倒下”的生死边缘,但残酷的淘汰赛早已开启,且愈演愈烈。
4月4h储能系统连破低价,创0.54元/Wh新低
机构数据显示,4月份储能中标规模超20GWh。储能EPC中标平均单价约1.36元/Wh。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1.04元/Wh,其中2h储能系统平均中标价约0.82元/Wh;4h储能系统平均中标价约0.685元/Wh;1h储能系统平均中标价约1.069元/Wh。
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敦煌一光伏配套储能项目22.5MW/9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项目中,4h储能系统最低报价约0.54元/Wh,打破了3月许继电气新疆立新能源储能系统项目开标价格0.564元/Wh的纪录。
此外,在中国华电64.8MW/259.2MWh的磷酸铁锂电池系统中,出现了0.57元/Wh的报价。储能系统0.5元/Wh档的报价,或将在不久后成为常态。
价格不断下跌的同时,中标企业也有明显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以当月集采规模最大的项目——中核集团新华水电2024年度集采项目为例,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采中标企业包括楚能新能源、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融合元储、远景储能、科华数能、湖北电力装备、智光储能、海博思创、欧瑞宝能源、新源智储、中天储能、天合储能、亿纬动力、运达能源。
同时,包括中国电建、中国能建、许继集团、阳光电源等,均在4月份中标多个项目。
据电池中国观察,大储集采中标企业自去年下半年起呈现“常客”越来越多的趋势,中小型储能企业越来越难以跻身其中。在此背景之下,中小企业为继续生存,只能“另谋出路”。
低价竞争倒逼“降本”,电芯向大而行
储能价格屡创新低的背后,是成本的下滑,同时激烈的竞争倒逼储能企业进一步“降本”。
以主流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为例,机构数据显示,其价格在1-3月持续下降,截至4月底,价格达到0.32元-0.40元/Wh,月底均价为0.36元/Wh。
对此,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曾公开表示,280Ah电芯的BOM表(物料清单)接近0.3元,占电芯售价的75%以上,已没有利润可言。
但仅仅是没有利润,在当下足够“疯狂”的储能市场还远远不够,在“他能亏1亿元,我为什么不能亏10亿元”的较量中,为了能“活下去”,包括电池头部企业在内,仍在追求“极限降本”。而最直观的表现则是占据储能系统成本约50%的电芯,容量越来越大,从300Ah+走向500Ah+、600Ah+,甚至出现超千安时的电芯。
比如,宁德时代580Ah,天合储能530Ah,亿纬锂能560Ah、628Ah,南都电源690Ah,蜂巢能源730Ah,海辰储能1130Ah等超大容量电芯层出不穷。
“做大”电芯确实能在降本层面起到一定效果,比如能帮助企业直接降低生产所需的物料成本、简化工艺流程、提高价格竞争力,同时降低终端客户的使用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为大而大”,“一哄而上”,否则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和创新的大电芯同质化问题还会再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过去一年中,无论是电芯越做越大,还是诸如系统风冷/液冷之争,亦或是5MWh系统迈向6MWh+,从本质上来讲,并不存在严格的技术壁垒,反而不断高攀的容量可能对企业的稳定交付提出更大的挑战。
相较于在技术维度追求更大容量,现阶段,能批量交付的300Ah+高性能储能电芯已经为相关企业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能源等多家企业均开始交付300Ah以上大容量电芯。
储能市场如何破卷?有头部电池企业对电池中国表示,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以及为应对全球化壁垒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或许是当前面临“生死战”的储能企业突围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