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聊天,主题是:虚拟电厂该怎么投资,怎么建设,回报率是多少。
把虚拟电厂看成了实体电厂,这是电力行业长期重资产投资的惯性思维所导致。
也不排除一些企业以虚拟电厂的名义,去争取光伏、储能、充电桩和微电网项目投资机会。
(来源: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个人认为,虚拟电厂是一种资源运营类业务,而非资产投资。
首先,虚拟电厂的管理对象,绝大多数是存量的资源,一方面它是存量,并不是大量新建项目,更侧重于把存量资产所具备的资源能力挖掘出来。比如如何挖掘现有的空调负荷的灵活特征,并不需要对空调主系统进行大量的投资改造。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资源价值的挖掘,而非简单的资产收益率管理。
以储能为例:储能本身是一种资产,但是对电力系统来说,储能的价值在于它在时间尺度上,容量(也算是一种空间维度)尺度上的资源价值,什么时段充多少,什么时段放多少。在时空尺度上,以10年为周期,去动态地调度资源的运营,获得收益。
其次,资源强调的是运营,资产强调的是风险和收益。
以某配电网为例,叠加了分布式光伏出力曲线后,预测的某夏季关口日负荷曲线如下:
该日的负荷高峰时段,主要有三个:
1、早8点左右,此时工业企业生产负荷启动,但光伏出力还在爬坡阶段。
2、下午16点左右,叠加工业负荷、商业负荷(主要是空调负荷)以及居民空调负荷,光伏出力已经下降。
3、晚间23点左右,主要是空调负荷叠加电动汽车集中充电负荷,没有光伏出力,该地风电资源较少,主要依赖区内小水电和区内外的常规火电机组出力。
在这三个时段,光伏很难提供可调节资源。
作为城市级虚拟电厂的资源运营,需要考虑如何在上述三个时段,通过分时电价机制传导,以及需求响应补贴的方式,实现削峰填谷。
1、8点时段,气温相对还较低,所以空调负荷可调节潜力不高,主要需要通过引导各类工业负荷错峰运行,如非连续生产工艺的磨机、磨床等,以及连续性生产的各类产线、窑炉等,合理安排生产节拍,以及设备启停计划,并适当配置各类工业储能装置,如蓄热、蓄冷、电化学等。
2、16点时段,此时正处于夏季日气温较高区间,虽然部分工业企业准备下班,工业负荷已经减少,但公建、居民、商业的空调制冷负荷占据较大比例,所以需要对政府公建、商业的空调机组,进行负荷管理,在尽量保证制冷感受效果的前提下,调节空调主机的运行功率,并且考虑空调冰蓄冷、水蓄冷、蓄热型锅炉、商业电化学储能等装置的投运。
3、23点时段,需要考虑电动汽车的错避峰充电,需要与充电运营商协调,以价格信号引导网约车车主提前或延后充电,实现V2G,同时充分利用区内的风电资源、小水电资源,甚至部分生物质发电资源,实现顶峰。
综上所述,以区域或者城市为视角,在日负荷曲线的尺度上,需要综合各类可再生电源(集中式或分布式)、负荷资源、储能资源、充电桩资源,实现“源网荷储充”的资源综合与灵活调度。
这是一种资源的运营思维,不是投资一个资产就能获得的价值。
最后,虚拟电厂由于是资源的运营,是管理能力的优化,所以很难用收益率这个资产概念去衡量。
个人认为,虚拟电厂可以受托运营各类实物资产,无论是可再生电源、储能、充电桩、微电网、负荷(节能设备)等,通过物理的平衡优化(微电网视角),虚拟的资源组合优化(虚拟电厂市场),使得资源在电网侧、市场侧,获得更多的增量收益,保证资产投资方的收益率,并获得管理费收入和交易收入。
同时,虚拟电厂的最大资源,来自于用电负荷,对于用电负荷的有序引导,单靠供电企业或者发电企业都很难实现,需要通过综合能源服务,尤其是企业能源管理服务,深入企业内部,实现对负荷资源的管理、分析和引导(控制)。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无法通过单一政策文件推动,而是一个商业模式和业务问题,仅依靠强制措施,哪怕是柔性负荷控制,在电力用户不愿配合的情况下,也很难真正取得最大价值。
虚拟电厂运营的财务模型,是通过管理服务,取得资源管理价值,并获得管理利润。
它更像一个物业公司或者财务管理公司的运营逻辑,而非房地产投资的逻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