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去库存以及价格战,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据工信部的数据,自2022年我国锂电池行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之后,2023年这一数据再创新高,超1.4万亿元。
同时,2023年,锂电池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电芯价格降幅超过50%。
产品价格下滑的同时,产能利用率也在下滑。以锂电池头部上市公司宁德时代为例,从年报数据来看,2021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高达95%,2022年降至83.4%,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70.47%。
而对于大多数锂电产业链企业来说,70%的产能利用率,已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研究机构EVTank此前预计,2026年,全球动力(储能)电池的名义产能利用率将从2023年的46.0%下降到38.8%。
过剩、去库、降价、减产、延期、裁员、亏损、停产等等关键词充斥着锂电池行业,新一轮的产业周期中,锂电池行业的博弈仍在升级。
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2024年开年以来,在锂电池主要应用市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价格战正愈演愈烈。
3月20日,乘联会发文称,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2024年以来降价规模已经是2023年全年的一半。影响降价的主要是纯电动和插混等新能源车型,燃油车降价的很少。
储能市场方面,招标价格也屡创新低。近日,新疆立新能源奇台县12.5万千瓦储能+50万千瓦(风光同场)新能源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中标结果出炉,许继电气中标。该项目配套储能容量为75MW/300MWh,折合单价为0.564元/Wh,再次刷新新型储能系统最低价。而在2023年年初,储能系统的平均单价在1.5元/Wh左右。
东吴证券此前分析,从成本角度看,国内中低端电池报价已跌至现金成本,价格基本见底。2023年下半年至今国内电池价格跌幅速度快,碳酸锂降价,叠加去库等因素影响,竞争激烈。2024年2月,铁锂动力电芯价格0.4元/Wh(含税)已接近成本价。
赣锋锂业(002460)董事长李良彬今年3月份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到,碳酸锂年前到了8万元/吨,现在到了10万元/吨,价格已经触及很多企业的成本线,跌无可跌了,现在有些反弹。
锂电池行业价格战还要打多久?在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看来,锂电池行业去库存以及价格战,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去库存方面,我觉得可能在今年全年,甚至明年都还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因为整个行业的库存,在2023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吴辉对电池网表示,“价格战方面,因为锂电池也好,车也好,整个环节未来价格上的大趋势肯定是往下走的,所以价格战应该也是会在库存去完之后才有可能好一点。”
吴辉分析称,影响锂电池价格主要有两大因素:首先是供需的关系,因为锂电池整体产能过剩是一个显著的事实,并且这种过剩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改变,只要产能过剩,价格自然会持续往下走。其次是成本的因素,目前锂电池成本的下降,一是来自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包括电池回收等带来的降本;二是来自技术进步。
吴辉进一步补充道,“技术进步肯定是会持续带来成本的降低,比如说能量密度提升,GWh成本的价格肯定降低的。但是,原材料就不好说了,因为锂、钴、镍等金属价格的波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卷价格不是主战场
回顾过去一年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到,价格战蔓延,对产业链企业而言,没有真正赢家。
对此,除了做好成本控制以外,产业链企业纷纷发声,推动产业链从卷价格转向卷质量、卷技术。
3月16日,比亚迪(002594)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公开演讲时表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经历70年发展,已进入结构性的调整,纵观全球汽车强国之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必然阶段。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历了20年的培育和壮大,已进入一个周期性的调整阶段,企业需要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
“博弈是短期的行为,为了生存,拼价钱、拼市场份额,可以理解”,3月15日,宁德时代(300750)在其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提到,“但真正长期来看,不管是对车企还是消费者,只有产品的长期价值、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远高于付出的成本,才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3月13日,亿纬锂能(300014)在接待机构调研时提到,电池厂在2023年已经出现分化,2024年将会是分水岭;电池厂财务状况也会成为客户的重要考虑因素。一味采取低价策略的公司,很难击败具备顶尖制造水平的头部企业。卷价格不是主战场,而且不可持续。
利元亨(688499)副董事长卢淼近日也在朋友圈公开表示,“杀价格战是没有前途的。”
技术攻坚战已打响
正如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所言,“应该回归到行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
在技术方面,刘金成提到,为避免战略误判,亿纬锂能坚持多种技术路线并举,固态电池、锂金属二次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都在做,但也有所侧重,主攻大圆柱、大铁锂技术方向是亿纬锂能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战略。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的大圆柱电池也正持续创新突破。该公司林建博士表示,近些年来,国内厂商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工艺路线进行科研攻关,基本实现了大圆柱电池的技术突破。其中,比克大圆柱已经更迭到第三代,在全极耳技术的加持下,产品快充和安全等性能不断提升。目前,比克大圆柱三代支持4C快充,25℃环境下,20分钟即可从10%电量充电至80%。在安全测试中,单体针刺触发热失控、小模组针刺测试、小模组加热测试等均顺利通过。
宁德时代近日也表示,公司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布局,最近加大了很多投入。而在钠电池方面,2023年,公司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兼具三元和磷酸铁锂优势的M3P电池已在奇瑞车型上实现量产。
此外,快充电池技术也成为锂电池技术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
宁德时代在2023年发布了高比能高安全的凝聚态电池、超快充的神行电池,峰值5C快充的麒麟电池与理想合作实现量产。
“我国超快/极快充技术已全球领先,并在电池端、车端、桩端得到充分验证。”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向东表示,电池端,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均有量产或规划发展快充电池产品。车企端,埃安、极狐汽车、奥迪、小鹏、理想、捷尼赛思、现代起亚等车企都已在高压快充赛道上布局,率先实现部分车型量产上市。桩端,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建设3500多座超充站,覆盖150多个城市。
蜂巢能源在2023年12月也发布了多款短刀快充产品。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短刀快充电芯可以覆盖市场上主流乘用车及商用车车型。蜂巢能源2024年推出的所有产品,将全面普及2.2C,将量产3C,同时量产4C,预研5C。“我们将努力成为混动之王,在插混和增程领域全面升级快充和超长里程+800V的新的架构。”
日前,杨红新再次提到,为了应对行业形势变化,产能过剩,价格内卷,竞争激烈的情形,刀刃向内,公司从1月起已启动了深度变革,其中包括加大技术创新不断实现差异化竞争。其表示,将投入更多的资源死磕“混动”技术和产品。
“锂电领域的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才是长期主义!”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当前,锂电池行业正进入深度洗牌期,“内卷”之下,面对市场需求增幅放缓、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战不断蔓延的行业现状,“高性价比”将是企业持续制胜市场的利器之一。在高性价比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企业的出路一是要降本增效,二要通过打磨品质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品牌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