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可控核聚变”的声音出现在首场“部长通道”。“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所谓核聚变,即将两个轻元素,融合成一个更重的元素,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这个过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评论 > 正文

两会时评 | 可控核聚变渐可期待

2024-03-11 10:03 来源: 中国电力报 作者: 白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可控核聚变”的声音出现在首场“部长通道”。

“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所谓核聚变,即将两个轻元素,融合成一个更重的元素,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太阳的核反应机理相仿,所以这种装置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核聚变这个话题对于公众来说亦远亦近。

近的是,科幻作品中《流浪地球》的行星推进器、钢铁侠胸前的方舟反应炉,都是利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距离核聚变能源的应用仿佛永远都需要再过50年。

核聚变是否真的只能停留在科幻作品中以及永远的50年后呢?答案是否定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就表示,目前核聚变能开发正进入宝贵战略机遇期,世界核大国均已开始加快推进聚变能源的研发部署,社会资本也在加速涌入,核聚变能开发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推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段旭如建议,一方面,是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合适的机制,协调好现有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相关“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需要统筹配置资源,集中力量自主研发下一代聚变设施。

同时,段旭如明确表示,预计再经过20到30年的时间,“人造太阳”将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

近年来国内外的核聚变研究屡获突破。比如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国家点火装置(NIF)在2022~2023年先后4次实现了聚变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输入能量;国内当前规模最大、参数能力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这些词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每个词汇背后,无疑都是一位位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形成的成果结晶。也正是他们的努力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完成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人间奇迹,推动着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步履不停,突破了“永远50年”的瓶颈。

其他的科技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无到有,从0到1,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但是要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哪怕像是“种太阳”,我们也能披荆斩棘,逐日而行。所以对创新,要给予更多的包容和鼓励,而当量变积累达到质的提升之时,创新同样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惊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