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历经3年的探索与实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情况如何?尚面临哪些挑战?需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这无疑成为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话题,跃动的呼声背后,沉淀的是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厚望与深思。
挑战几何?
近年来,新型电力系统各环节建设量质齐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从源网荷储4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电“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风光发电装机总容量突破1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总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规模;电“网”调度互济水平加快提升,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线路里程达5.6万千米,超高压电网即将实现全省域覆盖;电“荷”优化管理工作稳步落实,多地就主体范围、应用场景、补贴激励等方面完善需求侧响应制度框架;电“储”广泛布局应用持续推进,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多机组类型、多时间尺度储能技术逐渐落地。
成绩可圈可点,挑战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组织部主任李生权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应对一系列新情况。低碳转型面临多重挑战,新能源快速发展,电网安全运行和新能源消纳形势严峻;电力保供形势日趋复杂,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叠加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电网保供和防灾抗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市场机制建设亟待加强,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快速发展,健全完善市场机制能够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调节平衡潜力。
2021年,国家电网将福建确立为3个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阮前途坦言:“新型电力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应对新能源消纳压力剧增、电力保供难度加大、新能源使用成本持续上升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认为,目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源网荷储各环节中的新业态迅猛发展,电力系统适应性亟待加强;分布式新能源并网规模爆发式增长,造成调峰困难;负荷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电力客户作用未充分发挥等。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伟分析,随着“以数智化坚强电网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入推进,电网企业面临着分布式电源加速渗透、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不断涌现等诸多挑战,许多技术进入“无人区”,对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形成倒逼之势。
李生权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独立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提效要助力,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市场、全社会共同推进。
路径几多?
清醒地认识到症结所在,便意味着从中提炼的解决方案与策略更具指向性。
孙传旺告诉记者,可从完善电力市场规划设计,加强调峰储能能力建设,强化电力系统数智化赋能三方面狠下功夫。
完善电力市场规划设计方面。加快打造中长期市场平衡稳定供需、现货市场反映出清价格、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发现调峰价值的耦合电力市场系统,增创引入爬坡、惯量等新交易产品,考虑适度提高煤电调峰补偿额度,推动构建与大规模新能源上网相适应的合同曲线形成方式与价格浮动机制,依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畅通容量成本和辅助服务成本向用户侧疏导路径。
加强调峰储能能力建设方面。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能效升级与灵活性改造,有序推动煤电由基荷能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同时保障储能产业与本地清洁能源项目协同布局,强化大容量储能和分布式储能、长时储能与短期储能同电网运行不同需求的精准匹配。
强化电力系统数智化赋能方面。促进数智技术与电力系统各项技术广泛融合,重点推进“云大物移智链边”在智能输配电网与能源互联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有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信息感知分析时效性、供需预测调度精准性与故障风险抵抗坚韧性。
李生权建议,强化电力系统统筹协同规划,推动煤电与新能源、新能源与调节电源、本地电与外来电优化组合;健全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合理安排新能源发展规模、布局和时序;建立政企协同的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发布机制,引导分布式光伏在负荷水平高、电力系统承载力强的区域优先开发。
阮前途分析,需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力度,支持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支持开发优质抽水蓄能项目;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评价体系,完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完善适应新型主体互动需要的市场机制,做好绿电交易与绿证、碳市场的衔接。
王政涛提出,有序建设分布式新能源,单独制定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规划,建立承载力评估结果公示机制,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全额上网电量进入电力市场,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消纳;持续完善需求响应政策机制,建立市场化需求响应激励机制,引导用户调整用电习惯等。
“新”的视角
“新型储能”与“新质生产力”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属“新”家族,它们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我国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有力地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1月25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一是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二是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三是服务用户灵活高效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认为,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将有力支撑未来能源电力发展。
“新型储能是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维中心主任何光华表示。
何光华建议,在借鉴新型储能发展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备、可操作、可执行的储能统一规划建设体系,明确储能分阶段发展规模和定位。各区域再结合当地新能源消纳、资源特性、网架结构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新能源配置储能规模和类型、设施布局、接入范围、建设时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推动新型储能良性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
“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热词,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亮认为,要以数智化坚强电网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交互的时代潮流。“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促进新能源有序友好发展、推进电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健全科学疏导能源转型成本的市场机制等方面同向发力、协同并进,推动生产提质、经营提效、服务提升、产业提档,培育形成能源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
王政涛建议,应加快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研究制定适应电碳市场、绿电制氢、微电网等新业态的数智化坚强电网相关政策机制和技术标准,支撑源网荷储数碳互动,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志伟建议,电网企业要强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做好重大科技项目选题,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聚焦“卡脖子”问题,围绕“源网荷储智数”技术,布局新能源主动支撑、大电网安全运行等关键领域,以及新型储能、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全力开展原创性科技攻关,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从而使能源电力在激发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