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位国际风电大咖,丹麦的Henrik Stiesdal和英国的Andrew Garrad在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共同表示:大功率的风电机组依旧存在各种挑战,追求更大叶轮直径、更大额定功率的风机“军备竞赛”必须停止!
国际大咖:风机“军备竞赛”必须停止
该言论一时掀起了国内外对于风机大型化“军备竞赛”疯狂争论,要知道,Henrik Stiesdal和Andrew Garrad两位在国际风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2024年2月,他们获得了被誉为“工程界的诺贝尔奖”的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
此外,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发布的《绘制海上风电可持续发展路线(Charting a sustainable course for offshore wind)》报告分析指出,盲目提高对风机单机容量的要求,会对供应链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应当停止对于风机尺寸的“军备竞赛”。
从国内外风机技术大型化进程来看,中国风电技术已经遥遥领先国际,国内风电整机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等均已实现大兆瓦机组批量并网,部分企业已推出20MW研发计划。
相对而言,国际风电整机商比较保守,西门子歌美飒、GE、维斯塔斯推出10MW及以上的机型数量少,单机容量上停留在15MW左右。
风机“军备竞赛”的利与弊
对于风机“军备竞赛”问题,国内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中国风机“军备竞赛”利大于弊,应当理性看待;一方认为风机“军备竞赛”弊大于利,长远来看,风险和隐患会囤积,需要及时停止。
一位整机人士表示,国内风电市场足够大,足够包容,企业足够多,能够承担风机大型化所带来的风险,产业发展进步需要有勇于冒险的精神,这样中国风电品牌的产品才能更好的走出国门。
某业主向笔者介绍,大型风机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的投入,使项目收益率提高,这也算是为什么很多项目现在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大兆瓦风机,但由于某些大型机组推出时间短,未经过长时间多方位的验证和测试,导致机组并网后大小毛病不断,出质保后又将是一笔巨大的成本投入。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统计,2022年,国内风电整机推出了超150款风电新机型,2023年推出了超100款新机型。2023年风能展期间,各家企业集中推出了共计30款大型化风电机组。
供应链方面,不止一家供应链企业指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大部件产能和更新迭代速度跟不上风机的迭代,特别是在利润空间被挤压的情况下,供应链企业没有资金和动力去跟进产能。
以叶片为例,一款更大的风电机组推出,必然会对叶片进行重新设计,配套的叶片长度、强度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重新制造模具,对叶片企业来讲,在没有批量订单的情况下,贸然的去投入新模具往往是亏损的。
此外,近两年国内风机“军备竞赛”的弊端已经显现,国内外风机起火、倒塔、叶片掉落等事故频繁的发生,一方面给业主和设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给风电一线从业人员带来了安全风险。
中国风电产业应该怎么做?
中国风电向来善于取长补短,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对于两位国际上风电大咖的建议,中国风电产业应该怎么做?
2024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认为,中国风电需要从风电机组制造、风电机组运维等全流程做好风险管控。
秦海岩强调,慢下来是一种智慧、慢下来是一种力量、慢下来是一种能力。
是的,中国风电“军备竞赛”不需要停,也不会停,但需要慢下来,沉下来发现问题并攻克问题。我国风电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为全球贡献了60%的风电装备,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国内风电技术发展的短板所在。
设计软件等基础技术被垄断。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仿真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CAD软件、数值计算软件以及风电场开发设计等仿真软件,几乎100%依赖国外企业。
5MW级以上大兆瓦风电机组主轴轴承60%依赖进口,产品主要由瑞典SKF、德国FAG 和IMO、美国TIMKEN以及日本NTN等国际品牌供应,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实现批量应用。
变流器用的IGBT、FPGA、DSP等电子器件模块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控制器用的PLC模块100%由国外企业供应,包括德国西门子、倍福以及奥地利巴赫曼等主要供应商。
另外,风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应用的润滑油、润滑脂约95%由国外企业提供,主要供应商包括芬兰SHELL、美国MOBIL、德国 FUCHS等,尤其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长城、昆仑等厂商的产品基本没有相关应用。
最后,碳纤维在叶片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目前碳纤维供应商主要来自美国卓尔泰克、德国SGL和萨泰克斯以及日本东丽。
笔者认为,中国风电的“军备竞赛”不应当只聚焦于主机层面,只关心价格,忽略设备质量和可靠性,企业应当关注风电产业所缺失的短板,在风电设计软件、轴承、润滑油等卡脖子技术环节来一场“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