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2MW、3MW、4MW的风电机组被视为行业的主流机型,转眼间,大兆瓦风电机组便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崛起,目前,陆上风电机组已发展至15MW,海上风电单机最大已达26MW。CWE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新增装机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跃升至6046kW,同比增长8.1%。其中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588

首页 > 风电 > 风电整机 > 市场 > 正文

风电热潮下的冷思考——风机大型化“降温”

2025-05-20 09:23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作者: 周小彦

曾几何时,2MW、3MW、4MW的风电机组被视为行业的主流机型,转眼间,大兆瓦风电机组便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崛起,目前,陆上风电机组已发展至15MW,海上风电单机最大已达26MW。CWE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新增装机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跃升至6046kW,同比增长8.1%。其中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5885kW,同比增长9.6%;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更是达到9981kW,同比增长3.9%。

以上数据,无一不彰显着风机大型化之辉煌与迅猛发展态势。但在风电产业发展的热潮下,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发现,我国风电机组大型化的发展速度正在悄然“降温”。

对比前几年动辄一年推出四五十款新型大容量机组的现象,近一两年,企业发布新机型的数量明显减少。过去几年,各大整机商为在大型化赛道上抢占先机,每家每年都有针对特有的风资源区推出至少5款新机型产品,而现在,企业新机型产品推间隔拉长,而且绝多大数新机型多是对现有产品的优化升级。

从风机单机容量看,2021年到2023年期间,似乎每个月都有企业在挑战新的功率极限,不断推出10MW及以上机组,但2024年到2025年间,仅个别企业推出了新的超大容量机型,似乎已默认了机组存在功率极限瓶颈,整个行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冲击功率新高。

针对风机大型化速度放缓现象,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请教了多位行业专家,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读者留言发表意见。

吊装、运输带来的物理瓶颈

运输方面,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叶片长度也在持续增长,如今已轻松突破百米大关,叶片最长已经超过130米,这种超长的尺寸使得常规的公路运输方式困难重重。

相关专家表示,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当叶片长度超过100米后,每增加10米,高速通过率就会下降40%。这意味着,随着叶片长度的增加,能够顺利通过高速公路的运输车辆数量大幅减少,运输效率大打折扣。

吊装方面,目前陆上风机高度普遍在160米,部分已经达到180米,个别项目将实现190米风机等批量应用,随着机组的高度和重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吊装设备具备更高的起吊高度和更大的起重量,但目前市面上具备超高能力的起重吊装能力的吊车数量十分有限,可满足190米风机以上的吊车更是不足5台。

大型化降本效益不再显著

不可否认,在风电机组大型化的初期阶段,降本效果十分显著,使得我国风电项目单位千瓦的设备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

但随着风电机组大型化的持续推进,降本的边界效应逐渐显现,如今降本效果已大不如前,从零部件成本角度来看,早期大型化过程中,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零部件成本下降空间较大。但现在,许多零部件的成本已接近极限,下降空间愈发有限。

相关人士表示,过去十年间,风电设备价格大幅下降,风场开发成本和平均度电成本也显著降低,这都得益于大型化的推动。但正如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随着产品迭代的加速和测试验证周期的缩短,机组运行风险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创新的收益。

据测算,若风场运行至第五年需更换五套叶片,将导致等效初始投资增加175元/kW,抵消06%的LCOE增益;若第八年发生倒塔事故,等效初始投资将增加158元/kW,抵消94%的LCOE增益;而第十年更换五台齿轮箱则会导致等效初始投资增加124元/kW,抵消32%的LCOE增益。

风机大型化技术进入“无人区”

当前,我国风电市场已经进入产品和技术的无人区,在风电机组向更大兆瓦级发展过程中,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等方面遭遇了诸多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

材料方面,传统的叶片材料在面对超长叶片设计时,其强度、刚度和耐久性难以满足要求。以碳纤维材料为例,虽然其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的优点,是制造大型叶片的理想材料,但目前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复杂,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另外,在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复合工艺上,也存在着界面结合强度不足等问题。

在设计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摸索前行。如何设计出更合理的塔筒结构,使其在承受巨大风力和机组自身重量的同时,还能有效抵抗地震、台风等极端自然灾害,是目前结构设计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的塔筒结构在大兆瓦机组中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局部失稳等问题,而新型结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力学原理、制造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

大兆瓦机组由于运行时间较短,在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验证。虽然在设计阶段进行了各种模拟和计算,但实际运行中的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一些大兆瓦机组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大机组的叶片出现了裂纹、变形等情况,塔筒出现了疲劳损伤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机组的正常运行,还增加了维修成本和安全风险。

大兆瓦机组研发成本飙升

为了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大兆瓦机组,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实验测试等多个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以某知名风电企业为例,其在研发一款12MW海上风电机组时,仅前期的技术研发费用就高达数亿元。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包括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材料科学家等。这些专业人才的薪酬成本高昂,而且研发周期长,通常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另外,大兆瓦机组实验测试费用同样不菲。为了验证大兆瓦机组的性能和可靠性,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测试。这包括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模拟测试,以及在实际风电场中的现场测试。在实验室测试中,需要建设专门的测试平台,配备先进的测试设备,如大型风洞、疲劳试验机等,这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成本极高。

结  语

风电机组大型化速度的降温,标志着风电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单纯追求机组的大型化,而是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回归风电发电的本质。借用某位行业专家的一句话——过去两年里,行业在大型化道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有些偏离了初衷。我们必须铭记,风电的大型化仅仅是一种手段,不能为了追求手段而忽视了目的。

( 来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作者: 周小彦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