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受重压2年之后,发电企业终于等到了“翻身”的一年。2023年,火电企业业绩一扫“巨亏”阴霾,开始整体”预喜”。
截至目前,共有23家火电上市公司公布了业绩预告,其中五大发电集团控股上市公司10家。
(来源:“能见” 编辑 | 狮子)
在这10家企业中,仅有2家业绩仍处亏损状态,且亏损规模已明显收窄;其余8家企业业绩均上涨。其中华能国际不仅成功扭亏,其净利润规模更是创造近7年的历史新高,预计最高达90亿元;华电国际业绩增速最快,净利润涨幅达3478%~4193%。

对于业绩普遍向好的原因,多数企业在业绩预报中提到燃料成本的下降的正向影响。
众所周知,在煤电顶牛矛盾待解,燃料成本对发电企业营收影响明显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与煤炭企业长期进行着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但2023年,在一系列煤电企业纾困支持政策持续发力及煤价波动下行的情况下,煤电企业等来了调整的时机。
2023年,秦皇岛港动力煤年内均价965元/吨,较2022年全年均价下降304元,同比下降23.96%。同时,动力煤长协合同履约率明显提升,2023年全年长协煤5500大卡均价713.83元/吨,较2022年均价721.67元/吨回落7.84元/吨。
除此燃料成本影响之外,「能见」发现,2023年,新能源逐渐成为发电企业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大唐发电、吉电股份、上海电力、国电电力以及长源电力在解释2023年业绩变动原因时,均明确指出新能源装机规模及发电量的增加是推动公司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新能源平价时代,风、光的经济性愈发凸显。2023年,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风电机组及光伏组件价格履创新低。目前,风电机组折合单价已多次跌破1000元/kW,光伏P型组件最低报价为0.8元/W附近,而N型组件最低报价亦低于0.9元/W。
这就意味着,对于火电企业而言,价值的重构的机遇蕴含在能源转型和能源保供双重任务之中。
目前,五大发电集团也确实正发力清洁能源转型。

实际上,在国内“碳中和”以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火电正在完成从主力电源向辅助电源的角色转变。无论是煤电容量电价的到来还是装机比例的不断下降均宣告着化石能源时代与新能源时代的更替。
1月30日,中电联在《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202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与之相对,煤电装机容量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则首次降至40%以下。
未来,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煤电顶牛的破解之法,或许藏在新能源的发展之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