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能源集团成立
自2022年开始,各省陆续组建省级能源集团。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部分市都开始组建市级能源集团。比如杭州市,就在市城投集团下成立了“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的背景
个人认为:省市能源集团的成立,是中国自90年代以后的“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最新措施之一。
这一过程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改开初期,为发展地方经济扩大税基,地方政府鼓励集体经济发展,造就了苏南模式(集体经济)和温州模式(挂靠模式);
2、加入WTO前后,引入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典型的就是苏州工业园模式;
3、构建“房地产-土地出让金-地方基建”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4、后房地产时代:地方化新能源投资运营模式。
在房地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持作用减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积极寻求“下一个房地产”,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扶持,还是对光伏、储能产业的支持,最终地方政府发现,这些都在“新能源”的大盘子里,于是就有了从扶持产业环节,到构建新能源地方产业链条的想法。
因为除了扶持上游的新能源相关设备产业之外,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新能源”在生产、输配、消费这些环节的巨大体量,期待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税收的新增长点。
某城投集团的领导直言:
地方能源的饭碗,要端在地方政府的手里。
省市能源集团的定位
在省市能源集团中,“粤电”、“浙能”成立较早,它们是上一轮电改“厂网分离”的产物,经济发达地区的省级政府,不愿意把本省优质的发电资源划给五大发电集团,于是在政策博弈过程中,组建了省级的能源集团,并在本省的电力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比如浙能占了浙江发电市场4成左右。
这些传统的省级能源集团主要以火电为主,且资产质量很高:在负荷中心的稀缺地段布局了大量火电资产。
而新成立的省市能源集团则没那么多优质资产,甚至显得有些寒酸:
某市的成立的“能矿集团”,把矿产资源和本地少量的能源资产整合打包,账面资产才显得比较好看一点。
但是没有包袱恰恰是它们的优势,因为看重的不是存量资产,而是新的资产机会——以集中式新能源、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为代表的,新型电力资产整体产业机会。
所以,省市能源集团的主要定位,是拉动新型电力资产相关产业链条,替代房地产形成地方财政收入最主要支柱,并保障地方经济增长和双碳目标实现。
电改新博弈
对电改来说,新的市场主体,无疑增加了新的博弈方和博弈能力。
但对电网和发电企业来说,都不算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分布式新能源强制配储”,还是“分布式发电入市”,以及“低压工商业转改直市场化”,都可以看成是“老玩家”在抬高“新玩家”的入场门槛。
未来的博弈,还会直接推到“增量配电”这个领域。
因为无论是分布式的光储充,还是虚拟电厂,都不可避免地要与配电网打交道,配电网包括用户配电网、园区配电网和公共配电网,而绝大多数分布式资产是在前两个环节。
尤其是园区配电网,是增量配电网的主要形态,目前500多个试点项目大多数半死不活,这肯定是改革设计者不愿看到的状态。
那么如何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趋势,和省市能源集团(或者可以说是地方新能源集团)的博弈格局下,盘活增量配电这个改革卡口呢?
一方面,就是从物理配电网的投资建设运营,转换为配电相关业务的建设运营,比如“源网荷储”的微电网系统,小到用户微电网,大到非电网资产的园区型微电网。
用个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分布式智能电网”。
另一方面,省市能源集团有更多的动力,去争取推动增量配电网业务的落地和开展。
不只是投资,而是一鱼多吃
可能有读者认为,省市能源集团会像“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一样,更多地关注在新能源投资领域。
是,但不完全是。
一些眼界开阔的省市能源集团,已经从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产业培育、资产投资、资产建设、资产运营、绿色金融等产业链协同的高度,去理解新型电力系统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
形成了“一鱼多吃”的战略发展思路:
1、下游资源聚合,统一规划
将省市优质的新能源潜在资源,比如分布式场站、充电桩场地、储能潜在项目,甚至优质的负荷资源和碳资源聚合,统一规划和布局,定位于零碳城市、零碳园区的整体战略。
2、资产投资引领
以城投为投融资平台,布局新能源资产投资,尤其是省属、市属国资企业的新能源项目,并且逐步向能源整体托管演化,基于低风险的能源现金流获得再融资能力。
新能源资产的价值,并不在资产本身,而在于资产产生低风险现金流的能力。
省市能源集团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省市国资企业本身就是同一个上级单位,不用担心电费风险。
3、以资产为龙头,拉动新能源制造本地化
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类似,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本地化——尤其是储能产业、充电桩产业的落地,对落地企业给予本地的补贴和新能源资产项目机会,甚至有的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
4、以资产和产业为纽带,带动创新投资
制造业的落地,必然引领上游的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技术标准、数字化、智能制造的研发需求,不少城投集团除了产业投资基金,还有风险投资基金,去培育创新环节。
5、能源服务产业化,优质运营
未来新能源的核心是运营,以上述产业布局为依托,以本地优质资源为基础,聚合充电服务、储能运营、光伏运营,形成新型配电系统运营模式,最终实现零碳城市能源运营商的定位。
同时,能源服务产业化还能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企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大量本地就业问题。
这一套组合拳如果真能在一些省市落地,其价值并不亚于再造一个本地的房地产产业——低碳是未来30年最明确的趋势,这对地方政府和城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而且,它还不需要像房地产和基建那样,需要巨大的前期资金和较长的项目周期,只要用足能源现金流和投融资杠杆就能撬动产业各个环节。
总结
新能源对不少地方政府来说,已经上升到“第二房地产”的高度。
同时,零碳趋势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在城市场景的落地,客观上也需要把优质资源、产业投资、风险投资、资产投资和资产运营等新型电力系统的产业环节打通,从而创造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新机会,地方政府和城投集团又有天然优势和可借鉴的案例——比如合肥模式。
对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的省市公司来说,新的博弈已经出现,反过来可能又会推进它们加速向新业态、新市场、新模式转型的步伐,进而推动电改向纵深迈进。
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