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高温天气随之带来能源需求的激增,全国日调度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301.71亿千瓦时,较去年峰值高出15.11亿千瓦时。季节性、时段性的用电需求使能源保供面临严峻的考验,天然气在我国迎峰度夏的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平稳天然气产输同增
上半年,全球天然气供需紧张形势显著缓解,我国天然气市场总体平稳。经济复苏叠加高温天气,天然气需求量迎来反弹。数据显示,1~6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19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初步预计2023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3850亿~39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7%,增长主要受城市燃气和发电用气驱动,发电用气增量主要来自气电装机增长以及迎峰度夏顶峰发电需求影响。
得益于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力度不断加大,确保天然气自给率长期不低于50%。上半年,天然气生产与进口较快增长,供应增量主要来自国产气增产和中俄东线管道气按合同增供,以及液化天然气(LNG)进口恢复性增长。1~7月,国内天然气累计产量13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进口天然气6688万吨,同比增长7.6%。随着国际LNG现货价格下行,其经济性优于管道气,下游采买LNG替代管道气及补充管道气的需求增加明显,市场主体进口LNG现货积极性回升。
储存输送方面,入夏以来全国主干天然气管网最高日输气量已突破6.35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目前,全国主干管网的天然气日输气量约6.2亿立方米。截至6月底,我国储气总库存达1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9%。
央企压舱迎峰保供资源足
迎峰度夏期间,能源央企紧贴保供需求、统筹协调国内外两种资源,持续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在内的能源央企全力扩大产能建设和天然气生产,“开足马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据悉,作为国内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的长庆油田6月日均天然气产量1.33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提高300万立方米/天。而西南地区最大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商——西南油气田上半年累计生产天然气已超过2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亿立方米,产气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下游供应方面,今夏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供应天然气660.6亿立方米,同比增幅6.9%。入夏以来,中国海油气电集团向粤港澳大湾区、江苏、海南、福建等区域分别供应天然气约58.2亿立方米、9.3亿立方米、7.2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191%、41.3%、24.9%,其中,5月30日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截至6月30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岸的中国海油金湾“绿能港”投产以来LNG累计液态外输量突破1000万吨,其中6月单日最高外输量达2.1万吨,整个6月共接卸7船进口LNG,接卸量达54万吨,创历史新高,在迎峰度夏用气高峰期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增添“底气”。
灵活调峰气电发展优势足
以四川为代表的水电大省,近年来多次遭遇高温天气和枯水期,水电面临出力下降等问题,电力供需明显偏紧。主力能源用能紧张,解决之道在于要加强电力的多元供给,重视气电的灵活调节作用。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和产量都居全国前列,发展气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规模上看,我国天然气发电目前在电力结构中占比较小,参与主体有限。多年来,燃气发电装机容量以及每年增量的市场份额均始终在8%以内。短期看,在全社会季节性、时段性用电量激增,迎峰度夏期间区域性供电缺口持续存在的背景下,气电利用小时数逐步回升,进一步体现气电调峰能源灵活补位作用。长期看,作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天然气发电在能源转型升级驱动下消费潜力足,可充分发挥调峰调频和兜底保障作用。
上下联动气电迎发展契机
天然气发电涉及天然气、电力、环保等多个领域。“双碳”目标、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出以来,国家多个政策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等意见,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天然气市场持续优质发展。
协调天然气供储销体系联动。天然气消费季节性峰谷差明显,用气高峰的冬夏季,优化上游气源供应与管网输配调度,协调民生用气与燃气电厂气源供应是保障高峰用电的关键。上中下游企业应强化统筹,建立气温需求联动数据库、掌握电厂用气规律、建立反馈机制,以增强天然气季节调峰和应急安全供应能力。
市场化手段提高天然气优势。经济性仍是天然气发电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燃料成本较高,气电价格劣势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地区性财政补贴杯水车薪,各地区可进一步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引导发电企业与上游企业合作,通过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互相参股等方式实现燃气直供,获取稳定的天然气供应量和价格;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出台气电项目碳交易或碳税制度等政策措施,促进气电中长期低碳友好型发展。
天然气发电产业多元化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天然气管道和进口LNG接收枢纽地区消费需求高,可结合热电负荷需求,规划建设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在风光水可再生能源集中地区,电力系统峰谷波动较大,可配套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推动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发展;在天然气资源富集的西部、沿海等地,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支撑,可尝试布局天然气分布式发电项目。
未来,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天然气发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确保迎峰度夏关键时期天然气、电力供应稳定,实现天然气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研究总院董事长、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