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作为对新能源设备的集成,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简单来讲,微电网是多种要素集成的产物,其中可能包括储能、光伏、冷暖气、车辆充电等多种设备。就涉及的每种要素来讲,这些设备及其背后的行业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标准。”近期,正积极布局微网领域的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支持中心副总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微网也需有自己的标准

2023-08-28 10:30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杨沐岩

微网作为对新能源设备的集成,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简单来讲,微电网是多种要素集成的产物,其中可能包括储能、光伏、冷暖气、车辆充电等多种设备。就涉及的每种要素来讲,这些设备及其背后的行业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标准。”近期,正积极布局微网领域的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支持中心副总经理韩松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网作为对新能源设备的集成,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现有标准并非完全空白

“微电网这一概念从20多年前诞生至今,一直具有抽象性。依附于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实际案例,微网包含的内容也并不相同,这一技术的抽象性正是其标准制定的难点。”熟悉微电网领域的台达能源基础设施事业群储能变流器事业处处长王长永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微网尚未形成系统性行业,目前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功能被应用到不同场景,相关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从应用场景开始。韩松指出,目前微网相关标准并非完全空白,但内容较少又偏向基础。“目前的标准更多集中于系统性能和保障性,但当下行业最需要的是‘典设’,即依据微网所涉及的不同应用场景确定数个典型性设计的相关标准,以便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规范。”

目前的微网标准除去性能和保障性的相关规定外,相当一部分篇幅被分配在并离网切换上。韩松表示,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微网一直作为独立电网存在,主要分布在海岛等远离大电网的偏远地区,需要具备能并入大电网又能离网运行的能力。“但现在微网越来越接近于多能互补,作为分布式能源互联网,微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经转向和大电网耦合,核心在于多种能源的互动管理,实现能源的降本增效。同时,当下电力供应趋于稳定,微网本身又可以参与大电网的调节,因此离网运行的必要性正逐渐淡化。”

“不能否认性能、保障性和并离网切换对微网发展的重要性,但微网是一个个性化、灵活化的行业,需要与时俱进,更多关注微网在能源运营方面的功能。”韩松指出。

标准制定应瞄准痛点

储能对微网中各个设备起调控作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但现阶段储能相关标准依然有待完善,而这也是微网所涉及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储能方面的标准类别很多,涉及设备生产制造、测试和工程设计等多个方面。但标准并不十分完善,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具体内容缺乏依据。”韩松举例解释,比如储能的充放电次数、衰减等,如何测试,合格标准是什么等,都不十分明确。“其实无论是储能还是微网,相关标准都太过简单,微网部分标准甚至不超过10页。而一份完善的标准,应包含项目该符合什么要求,如果现场条件存在局限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使项目达到标准。”

不同应用场景对微网标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王长永分析:“偏远地区矿山或海岛上的微网系统和大电网的连接有限,因此对这一场景来说,离网运行相关标准的重要性较高。而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微网系统,随着车充功率越来越大,电网支撑能力随之降低,因此充电相关接口、标准、协议的统一则是这一场景下需要优先关注的。”

“例如,我们一直在微网领域推进充电作为新型负荷在微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新能源汽车向电网放电的V2G技术应用,但微电网相关标准中并没有对这类新技术使用的具体规定。如果客户想用标准来验收项目就会很尴尬,因为没有参照,所以难以判断项目是否合格。”韩松表示,不只是充电和V2G,包括供热在内的很多新技术在被应用于微网时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新技术接入微网需要标准引导,而标准中对新技术应用的提及,也能让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有所参照。

相关联盟或可推动制定

据了解,欧美部分国家也在推动微网相关标准讨论。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部分在这一方面布局较早的国家,已经集合专家学者牵头成立有关联盟,讨论微网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并计划制定相关标准。韩松表示,形成联盟可以实现企业间数据共享,同时也能让各方及时获取新动向、了解新趋势,企业间也能更方便地分享典型设计案例,这对标准的讨论和形成有着极好的推动作用。

韩松以特来电参与的车辆充电有关联盟为例分析,联盟成员可以将自己充电运营的数据共享,让整个行业获取全国在运行充电设备的数量和形式。“这也是微网领域需要的,虽然项目总数不多,但现在谁也不能确定全国在运行微网项目的具体数量。如果国家能牵头成立有关联盟,对全国微网的分布和运行进行集中分析,再据此制定标准,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王长永表示:“联盟可以通过结合一些具体应用场景,让成员统一接口,使设备互联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产业发展。”但是联盟也需要结合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划分,不同行业,会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微网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可能更注重同发电设备和电网的协同和互动,而建筑领域则可能更看重“光储直柔”一体化。因此,微网相关联盟和标准的形成要依据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他指出,随着微网技术在一些行业落地,不同应用场景的标准也正逐渐形成,“例如,随着‘光储直柔’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其标准正逐渐清晰。而伴随微网在海岛和工业园区的推广,相关标准也正在产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