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满载煤炭的火车,途经山西、河南、山东多地,辗转十余日,经电厂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入位于山东临沂的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经过翻车机、传送带被送至煤场,随后在1200度的炉膛高温中,实现电石火光间的华丽变身,化为电能到达千家万户、千企百商,成为那万家灯火、缤纷霓虹,成就一方经济的发展。
既发电又供暖 民生无小事
该公司自1958年建厂发电,并在2002年起开启供热,是临沂市最大的发电供热企业,供热面积占临沂城区总量的52%以上,占据半壁江山。
民生无小事。时光回溯到2021年和2022年,时逢疫情反复、煤价跳涨飙升,煤炭供应异常紧张。“一定要抢到煤!”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立元下达指令。催缴催运,马不停蹄,他带队驻守一线、靠前指挥,率领各煤炭采购小组奔赴山西、陕西、内蒙,与各大煤企洽谈交流,千方百计寻找煤源。他们抢时间、抢煤量、抢运力,到源头一线盯卸车、盯装车、盯发运,往往是晚上刚睡下打个盹,第二天天不亮又爬起来赶往下一站。
随着一列列煤炭源源不断地协调运输到厂,上千名职工通宵达旦、夙兴夜寐,24小时三班倒、连轴转坚守,毅然扛起了能源保供的大旗。在数次厂区封闭管理中,刘立元与一线人员驻守一线,同吃、同住、同工作,最长封闭时间长达55天。在严寒的供热季,蓝天热力职工全力运维,倾心服务,舍小家为大家,将“华能温度”输送到千家万户。
2022年,公司发电量达51.93亿千瓦时,供热量1036万吉焦,总实供建筑面积2910.6万平方米,直供实际供暖用户18.04万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彰显了央企“顶梁柱”作用。
要管好也要发展 责任重如山
“把方向,看大局,抓落实,优制度,抓主业,谋创新。”这是2021年4月到该公司上任后刘立元谋划的发展对策。
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稳队伍、强思想是根本。刘立元带领人资部不断优化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动员工作,按照人岗相适原则,组织开展岗位竞聘,对于因家庭原因和身体状况欠佳的员工予以调配合适岗位。这些得力举措,大大提高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围绕以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刘立元带头打造了“红·能”党建品牌,“红心向党,能源为民”八个字深入人心,引领安全、环保、创新等领域全面发力。煤场全封闭工程竣工投运、2号机干渣机及6号机DEH系统升级改造,脱硫废水处理项目和350MW机组二期首站供热升级改造全力推进——公司以一个又一个项目工程书写着环保答卷。人人想创新,人人有创新,依托徐海劳模创新工作室、刘志成创新工作室等,大力推动“双创+”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攻关,专利授权全面开花结果。
近两年来,公司陆续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力企业、山东省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先进集体、山东电力行业党建工作创新示范单位及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30年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徐海,山东省劳动模范崔志建,华能工匠庄琰,临沂市劳动模范孙泽平等先进职工。
要发展也要绿色 逐“绿”前行新蓝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生产部主任崔志建介绍,公司着力建设“节约环保型”企业,大力实施环保改造升级,自2012年起累计投资7.5亿元,改造后脱硫、脱硝、除尘效率分别达到98%、83.6%、99.9%。2016-2017年,公司又投资3.5亿元,率先实施了六台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脱硫、脱硝、除尘效率分别实现99.5%、94%、99.99%,排放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既攀环保技改“高峰”,又拓新能源发展“高原”,公司党委在推进新能源项目开发上倾注了心血、下足了功夫,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2021-2023年取得新能源项目备案110.76万千瓦。
2022年6月14日18时11分,第一度绿电从华能临沂常林分布式光伏项目汩汩流出,这是该公司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实现了新能源“零”突破,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该光伏项目装机容量10.15兆瓦,平均年上网电量约1060.9万千瓦时。与燃煤火电厂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500吨,节水约329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400吨,实现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多重目标,初步绘出了绿色发展“新蓝图”。
2022年9月28日,由中国华能集团立项批复的COAP技术首台套验证项目在该公司开工建设,预计于今年9月竣工投产,这将是国内外首个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改造工程示范项目。“这个项目将实现火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一体化控制、从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从资源消耗向资源回用的跨越。”刘立元自豪地说。
蓝图绘就,再启新篇。华能临沂发电公司将坚持“电热并举、多能互补、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中国华能集团奋进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新征程,为助力沂蒙大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奉献绵绵不尽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