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统一角度来看,安全稳定、经济可行、清洁低碳是能源发展所必须坚持的三个方向。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决定发展能力,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在当前全球能源电力产业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常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对当前能源格局提出重大挑战。加快推动能源战略转型、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创建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和剧烈变革的时代,唯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社会断层、动荡冲突、跨界融合等都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还有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能源电力企业要想顺利冲出突围、赢得竞争优势,不能再用过去的惯性思维指导未来,用一个形象时髦的比喻来说,就是“用旧世界的地图是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
为此,在“双碳”目标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必须要牢固树立和坚持“七大思维”,全面提升研究能源新情况、解决能源新问题的能力,全力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新阶段、新格局。
以战略思维引领未来发展
简而言之,战略就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亦即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决定了能达到什么样的经营维度和发展高度。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历来重视战略的引领作用,其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离不开每一个发展阶段战略的精心呵护和具体指导。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其实,战略思维的核心在于要有全局观念,胸怀大局,统筹兼顾。特别是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让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战略任务,不仅将导致能源电力产业链重构,而且会带来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未来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既要置身“阶段”看问题,更要放眼长远夯基垒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未来我国能源电力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围绕以下三大方面展开:
节能提效是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先手棋”。《节约能源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这表明在我国能源电力的战略转型过程中,要把节能提效放在能源战略之首。我国目前的能源强度是欧盟25国的近4倍、美国的3倍多和日本的6倍多,这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还有很大的节能和提效空间。总的来看,节能提效不但避免能源浪费的最有效途径,而且是实现减排的最大主力军。
清洁低碳是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屠龙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人类共同关注,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阵地”的能源电力行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要从战略高度思考未来能源电力发展之路,需要从现在开始加速进行能源由高碳向低碳的战略转型,着力打造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有效增加能源供给总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的增加速度和数量,否则如果2030年前碳达峰时的碳峰值过高,那么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就越渺茫。
安全高效是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必杀技”。保障安全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这需要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有效推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定位转换,打造更为灵活、柔性、安全的新型能源电力系统,从根本上破解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难题与“短板”。
以历史思维增强使命担当
我国能源电力发轫于清德宗光绪八年,几乎与欧美同步,略早于日本。1882年4月,英国人立德尔在上海创办建成我国第一家发电厂,装机容量虽仅12千瓦,但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由此诞生。
我国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和新中国的成立息息相关。1941年,第一个红色电厂在延安阎店子创立,尽管功率仅3千瓦,却是我党领导电力实业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之日便组建成立燃料工业部,管理全国煤炭、电力和石油工业。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已建立了比较齐全的能源电力工业体系,1978年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达5712万千瓦,比建国初增长了31倍,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电力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不仅传统煤电、水电得到较快发展,而且新能源也初露头角,1983年我国第一座光伏电站在甘肃兰州诞生,1986年第一座并网风电厂在山东建设,1991年第一核电站在浙江建成投产,相应地分别结束了中国大陆无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的历史。到1996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装机规模均达到世界第二位,并开始进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全面开花的时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能源电力迈入高速度、大规模发展时期。2004年以三峡电站7号机投产为标志,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亿千瓦;2011年新疆乌苏热电厂2号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突破10亿千瓦大关。另外,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首次突破1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风电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网从超高压进入到特高压时代,是世界第一个拥有特高压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能源电力迈入规模效益并重高质量发展时期。2012年底我国电力实现“村村通”,2015年光伏发电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2016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达22%,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表明我国能源电力结构转型取得重大改善。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近26亿千瓦,无论装机规模、发电量还是电网规模均跃居世界第一,业已形成风光水火核生储氢全产业发展格局,从世界电力大国迈向世界电力强国之林。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尊重历史方可开创未来。如今,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又站在新的历史路口,面对能源电力低碳清洁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难点,我们更要以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客观看待之,强化历史担当,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切实认清发展形势、主动把握战略趋势、高举能源转型大旗,努力再创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新局面、新辉煌。
以辩证思维化解矛盾难题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辩证思维是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最重要思维方法,也就是在直面能源电力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要树立对立统一的思维,善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坚持矛盾和发展的观点,抓住问题的重点核心,找准主要矛盾和分清次要矛盾,真正洞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牢牢抓住能源电力转型的“牛鼻子”,稳住能源电力供应的“基本盘”。
进入新发展阶段,长期困扰能源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约束、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三大问题,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在实现“双碳”目标之前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电力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电力系统的迫切需要与电力市场发展不充分、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链不协同之间的矛盾。
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因为经过70余年发展,曾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电力供需不足的矛盾得到充分缓解,已经达到了供需基本平衡并略有富余的阶段。我国能源电力现已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在于解决“吃好”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树立和坚持辩证思维,才能有效解决能源电力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大家都知道,能源界有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是指能源的清洁性、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三者之间不可能相互“兼顾”、彼此“成就”。也就是说,如果一国要寻求稳定与廉价的能源,那么能源的清洁性将难以同时保证;如果要追求清洁的能源,那么能源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就难以相互兼顾。
总体而言,从对立统一角度来看,安全稳定、经济可行、清洁低碳是能源发展所必须坚持的三个方向,意味着能源领域“不可能三角”将长期存在,会伴随经济发展、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落实的全过程,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
但从另一方面讲,对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而言,就是要把“不可能三角理论”变成“可能三角理论”。实际上,安全稳定、价格低廉、清洁低碳即体现了能源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又是全社会对于能源电力发展的最终不懈追求,需要辩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为新型能源电力系统旨在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不但要实现能源清洁性,切实优化能源结构,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而且要确保能源安全供应和系统稳定,维持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关联耦合和动态平衡的状态,具备足够的抵御和抗衡外部风险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能源的经济性,持续降低能源的生产成本,推动能源整体效率提升,有效防止能源电力价格大幅波动。
以系统思维统筹能源改革
大家都知道,能源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电力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天然垄断性,而且是国有资本占据着主导地位,加上电力央企绝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老企业”,天生就存在着一些同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东西,其改革亦从未间断过,永远只有“进行时”,并没有“完成时”。
由此可见,能源电力行业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民生、环境等方方面面,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啃的“硬骨头”,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够的,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讲究科学方法,进行“一盘棋”谋划,以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智慧把能源电力行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最终建立既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特点又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现代能源电力管理的新范式。
纵深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国家发改委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目标。我个人认为,电力市场化改革要重点把好“三大发力点”:一是通过市场发现燃煤发电的价值和疏导燃煤发电的成本,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牛顶”现象,破解煤电“老大难”的问题;二是坚持“放开两边,管住中间”的改革方向,即管住输配电价格、放开发电侧和用户侧电价,最终形成“多买方—多卖方”的市场结构;三是构建多层次的电力交易体系,逐步形成中长期期货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的电力交易格局,切实打破省间和地方交易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分门类别推进电力央企改革。对于电网类这种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央企,改革重点在于突出其公共事业属性的同时,加大非公益性业务的剥离,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兼顾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发电类这种具有相对垄断性的央企,按照以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民经济运行为主要目标的改革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对于电力辅业类这种市场性较强的央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全面推行市场化改革,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确保相应的社会效益,切忌等量齐观和“上下一般粗”。
协调推进各项基础性改革。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自我“扬弃”。要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成果的基础上,谋划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行动方案,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推行混合所制改革,切实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大力探索差异化管控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突出做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着力推进能源电力领域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大监督工作体系,争取在深化系统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创新思维突破封锁压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歇动力。近年来,随着美国对我国科技霸凌变本加厉,能源电力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难题、真正突破封锁压制、挺起“腰杆子”搞发展,关键在于要树立创新的思维,突出抓好抓牢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
因为在这个“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大变革时代,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一切活动和创造的思想源泉,只有不断破除妨碍发展的思维定势,加大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才是立于不败的制胜关键,也是“能源电力大国”迈向“能源电力强国”的必由之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诚然,作为世界上能源电力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也有不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机组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光伏组件和风机机组制造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能源“名片”,页岩气开采、海上风电、光热发电、智能无人采煤、核电小堆示范项目开建取得突破等等。
但我国是能源电力大国而非强国,在不少领域存在被“卡脖子”的可能:电力芯片、基础软件、边缘计算、重要元器件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先进重型燃气轮机、风机主轴、高端机床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仍主要依赖进口,氢燃料电池、新型储能等领域的重要专利技术基本上被国外垄断,所有这些唯有创新方能突围。
一方面要用创新思维突破技术上封锁。我国能源电力事业要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关键在于抓住创新这一制胜法宝,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在电力芯片、基础软件、电力电子仿生技术、重要电力元器件、氢能及储能技术开发等领域突出原始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重大突破,不断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努力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更高的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只有这样,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才能实力更强、底气更足,从而风雨无阻开创未来。
另一方面要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中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就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依赖走向未来的技术依赖。要用咬定创新不放松的精神,坚持体制机制与模式创新,既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推进现代数字信息在“源网荷储”各环节融合应用;又要加推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积极构建在新的市场机制下各类电力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交易主体广泛参与和良性发展的市场业态和盈利模式,为电力行业各类主体角度与定位转变提供体制保障和价值路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以法制思维确保行稳致远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依法经营是确保我国能源电力稳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法治建设是能源电力领域各类经营主体拓展业务的坚强支撑。当前,能源电力领域的法治建设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合规经营已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高度重视和始终强化法制建设,把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风险防控作为依法治理、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以法治观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法治思维融入各项管理,以法治方法助力业务拓展,切实高举法制之旗、筑牢法治之基、行使法治之力、积累法治之势,护航能源电力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当好“法商融合”的践行者。能源电力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更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开展经营业务,自觉将法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全面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把法律的刚性和制度的规范切实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大力营造依法经商、以法促商的良好风尚,努力实现国家利益、企业价值、公民价值的高度统一,争做遵纪守法的好企业和带头人,最终实现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当好“风险防控”的守护者。法律风险已成为当下最常见、爆发力最高的风险。随着我国法制体系不断健全,违法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现代产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要把风险防控放在安全发展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发展第一、风控优先”的管理理念,主动梳理查找制度短板与发展漏洞,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看紧盯死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风险点,加强事前计划与预防、事中风险管理与控制、事后违规监督问责的全过程管理链条,确保能源电力领域不发生系统性和颠覆性的风险隐患。
当好“合规经营”的捍卫者。合规经营对任何一个经营主体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经济新常态、电力新业态、市场新生态,能源电力领域各类经营主体要围绕建设“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法治企业的目标,坚持依法治企和依法经营,坚守合规底线,强化红线意识,切实把准合规与风控的尺子,持续优化建立合规保障长效机制,着力打造法治企业和诚信企业,构建牢不可破的风险“防火墙”和“隔离带”,方能及时、有效、科学地应对各种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千变万化,保障和支撑业务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底线思想筑牢风险防控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既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理智慧。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各种风险交织叠加,能源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遭受的影响可能更甚,处境将更加窘迫。
特别是我国能源电力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各项改革任务艰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降碳减排压力加大以及降杠杆减负债等多重形势任务,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因为形形色色的风险可谓无处不在,存在侥幸等于“送命”,如果稍有处理不慎,极有可能带来“致命伤害”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加大重大风险识别防范。电力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人工系统,哪怕只是个“很小事故”,极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演化成大灾难,造成难以估量损失,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大局。正因如此,国家已经将电力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切不可掉以轻心、有任何麻痹思想,要全方位梳理排查各领域、各环节风险点,加强各类风险研判,真正搞清楚困难点在哪里、风险源在哪里,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方面要注意,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要什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切实把好各类风险隘口。备豫不虞,治企常道。发现苗头、研究措施、解决问题,始终是做好风险防控的重要动力。既要高度警惕“黒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凡事都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尽可能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详备一些,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尤其要积极主动作为,坚决守住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不发生重大电力事故两条底线,切实把控住风险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确保问题始终在可控状态。
构建科学风险管理机制。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要遵循电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规避等环节要求,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电力供需预警机制,大力推进电力安全监测监控的预警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电力供急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风险研判、评估、协调、反馈、问责机制,推动风险管理从定性到定量、从定期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开环到闭环的变革,搭建覆盖风险辨识、定量评估、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和评价回顾各环节的全过程精准管控动态监管机制,真正筑起一道全天侯、无死角的风险防御系统。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