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碳排放减量替代和碳普惠相关政策措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大型活动的哪些环节会产生碳排放?如何中和这些碳排放?
吴泓洋: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离不开社会关注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大型活动参与人数较多,社会影响面广,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动员,是倡导践行碳中和的重要对象。《关于推动开展山东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所称的大型活动,主要是指演出、赛事、会议、论坛、展览等在特定时间和场所内开展的较大规模聚集行动。大型活动在筹办、举办和收尾阶段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排放、餐饮住宿排放、外购电力热力排放、会议用品隐含排放以及废弃物处理排放等。
要想中和这些碳排放,一是针对活动本身特点,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确定核算边界,预估排放量,提出切实有效的减排措施,明确碳中和抵消方式。二是在大型活动的举办过程中,严格落实减排措施。三是对活动的实际排放量和减排量进行量化。最后是采取抵消措施实现碳中和,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者新建碳汇林等方式,对大型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抵消。当用于抵消的碳配额、碳信用或碳汇量大于等于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排放量时,即可认定该大型活动实现了碳中和。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实施,不能只靠花钱买碳配额或者碳信用进行抵消,这并不是实施碳中和的初衷,而是要在做好控排和减排的基础上再追求碳中和。以2022年6月15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为例,在举办期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5.67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华电集团山东公司捐赠并注销20吨全国碳排放配额以及山东中和碳排放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捐赠并注销20吨CCER进行足额抵消,实现碳中和。同时,活动现场还上线了“齐鲁低碳林”云植树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平台“线上认养,线下种植”,参与环境保护、践行“双碳”责任。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率先开展了认养行动,已经认养树木6000余棵。3月12日植树节即将到来,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树木认养。
通过大型活动碳中和的示范,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文明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全社会各生产消费领域,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大众日报记者:
碳普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区分碳普惠和碳交易?
吴泓洋:碳普惠是为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而碳交易则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交易。碳普惠与碳交易相比,有三点显著区别:
首先是参与主体不同。碳普惠体系主要面向个人、家庭和小微企业,而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现阶段,由于个人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碳普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全国碳市场的延伸和补充。
其次是实施范围不同。碳普惠体系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而碳交易则以工业生产领域为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快速增长,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领域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要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排放不容忽视。与工业企业集中的点源排放不同,消费端排放具有“小散杂”的特点,而碳普惠可以对“小散杂”的低碳行为进行量化和价值化。我省是能耗大省和人口大省,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开展碳普惠工作,能够激励社会公众参与减排,充分挖掘消费端减碳潜力,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就是市场机理不同。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以强制性市场为主,通过碳排放配额约束,倒逼重点排放单位通过节能技改等措施实施减排。而碳普惠是激励性市场,通过建立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激活公众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碳普惠的潜在用户群体遍布各行各业,体量巨大,能够突破以往单靠公众环保意识增强而激励不足的瓶颈,真正起到以消费端的绿色改革倒逼生产端低碳转型的作用。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碳普惠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山东的碳普惠建设将如何开展?
管言明:碳普惠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的,二是企业主导的,三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的碳普惠机制。碳普惠机制的核心就是依托碳普惠平台,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量化公众在出行、生活、消费等领域的低碳行为减排量,换算成相应的碳币或碳积分,在碳普惠平台上兑换商业优惠、公共服务等。
目前,我省的碳普惠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框架基础上,制定我省碳普惠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为碳普惠体系的建设运营和监督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依据。二是搭建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为碳普惠机制市场化运行提供载体,便于低碳行为实现量化转换,让公众能够真正从减排行动中获益。三是拓宽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积极引入商业资源,保障碳普惠机制市场化运行的可持续性。四是加强碳普惠宣传推广工作,多渠道广泛宣传“双碳”政策与碳普惠工作。公众作为碳普惠机制的主要参与者,能否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决定了碳普惠的参与度,影响着碳普惠机制的碳减排成效。希望通过这些工作,激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减排。当然,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信心通过碳普惠体系的建设,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降碳,助力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为了更好地服务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实《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助力我省碳普惠体系建设,2月15日省生态环境厅在官网发布通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低碳技术、农林海洋业等领域的碳普惠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碳普惠方法学。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报名,也欢迎各权威机构积极参与,一起为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